期刊是知识传播的一个平台,学术期刊就是报道最新科技成果的一个窗口。那么,衡量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有两方面: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还有“高水平”——能够真正代表科技界某个领域的最新成果。
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大多首发于国外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学术“自留地”日渐贫瘠,对致力于打造科技强国的中国而言,是亟须破解的现实问题。
不能粗暴地用影响因子衡量论文质量
说到学术期刊,就不得不提期刊的影响因子。现在,大家特别关注影响因子。如何看待“唯影响因子论”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科技期刊良莠不齐,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因子当然能够代表一个学术期刊的水平。此前,大家更多关注期刊的专业性、对口性,而现在则更关注其影响因子。
我对此既有认同的一面,也有不完全认同甚至根本不认同的一面。
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学术地位有关,也与历史积淀有关。一些著名期刊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情况下,它的影响因子并不重要——大家公认它很厉害;而有些期刊尤其是新办期刊的影响因子尽管很高,但其实未必能够真正反映它的实际水平。
为什么呢?影响因子是个数学问题,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根据计算方法,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分子)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分母)。如果这个分母非常小,影响因子当然就高。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过度看重和渲染期刊的影响因子。
高质量论文也不是简单粗暴地由影响因子定义的。我经常跟学生和团队成员讲,你的工作在一个比较好的期刊,如《自然》上发表,当然意味着这是一篇好文章,但并不一定就等同于是个好工作。同样,如果你在某个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它也未必就不是个好工作。我认为,期刊的好坏其实是相对的。
中文期刊国际化不是多发几篇英文文章
相比于中国作者的发文数量,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2020年,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45%,而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到25.85%。
国内学术期刊主要分为两类,国内办的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那么,国内学术期刊如何加快提升办刊水平?
在中国办英文期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办刊质量,吸引更多优秀的稿源。如果中国办的英文期刊只是发表国人的文章的话,那么只办中文期刊即可,所以一定要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稿源。如何吸引投稿?很重要的一点是期刊要有积淀,有让大家认可的声誉。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近年来有些中国科技期刊办得相当不错。这跟我们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有很大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必须把中文期刊办好,因为用中文才能够真正介绍和传播好我们的科研成果,让国人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好、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它是我们提升科研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一个传播的重要窗口,因此必须办好。
但对于中文期刊的国际化,我们一定不能跑偏。有相当一部分中文期刊,包括我主管的《物理化学学报》在内,大家讨论的时候经常讲,“我们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能不能多吸收一些英文文章?”对此我不太同意,这样倒不如办个英文期刊。这两者的对象、目标是不一样的。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情况是,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中文作者,包括中国留学生。如果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吸引他们投稿,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期刊加快国际化的一个抓手。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操作。
反过来讲,如果片面追求国际化,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而改变做法,甚至原本的中文期刊变成英文期刊,我认为这不是中文期刊国际化的走向。
办刊需要投入和积淀
2013年,《纳米研究(英文版)》设立了国际性的纳米研究奖。这个奖项由《纳米研究(英文版)》编委会成员进行提名,评奖委员会评选,以表彰在纳米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进而推动纳米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目前,该奖项已发展成为国际纳米科技领域主要奖项之一,赢得了学术界的关注。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探索,是国内期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
当然,还要加大对国内办刊的支持。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了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这项行动计划意味着政府层面更加重视、投入更大,当然很好。
办刊需要投入。如果办刊人的待遇越来越好,或者我们能够吸引最优秀的办刊人——就像吸引优秀的科学家那样,我相信国内期刊的发展会更好。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