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产品收益率一直呈现下行态势。2012年前后,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能达到12%左右;2016年前后,信托产品收益率降至7%左右,但个别产品的收益率仍超过9%;最近几年信托产品的收益率降至7%左右,现在部分投资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已经跌破6%。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热情骤然消退。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的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几近“腰斩”。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由于此前具有高收益及刚兑的特点,上市公司在理财时偏爱购买信托产品,但近年来趋于谨慎。
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落地以来,信托产品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收益率呈现下降态势,叠加单个信托产品风险事件偶有发生,上市公司认购兴趣随之降温。不过,随着行业转型逐步推进,信托公司在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正重新打造自身的特色优势,信托产品的吸引力将再度凸显。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金额几近“腰斩”
Wind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共有1059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了6742.64亿元理财产品。其中,有63家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认购金额合计169.06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购买理财产品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认购总金额均有所减少,分别为906家及5250.99亿元。其中,购买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降至53家,认购金额则直接“腰斩”至84.48亿元。
除了整体认购规模显著下降,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还因购买信托产品而“踩雷”。
比如,6月27日晚,税友股份发布公告称,其购买的信托产品出现了逾期兑付的情况。6月29日,杭州解百也发布了关于购买信托产品进展情况暨风险提示公告,称其购买的相关信托项目存在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某资深信托研究员表示:“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遭遇‘踩雷’,原因是多方面的。上市公司前期购买的信托计划大多投向房地产项目,而房地产行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信托公司由于融资类信托受限,整体经营压力剧增,兑付问题愈发凸显。”
高收益时代一去不复返
“不仅如此,信托产品收益率也在下降。相比以前,购买信托产品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却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某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坦言。
据用益信托统计,6月非标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87%,环比降低了0.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行。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分析称,信托行业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融资需求仍持谨慎态度,非标业务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但基础产业领域信托可投资产的范围比较有限,中等及以上资质的平台或者地方经济基础较好的平台是信托公司的主要合作对象。受此影响,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相对较低,拉低了非标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
事实上,近年来信托产品收益率一直呈现下行态势。某资深信托投资人告诉记者:“2012年前后,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能达到12%左右;2016年前后,信托产品收益率降至7%左右,但个别产品的收益率仍然超过9%;最近几年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则降至7%左右,现在部分投资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已经跌破6%。”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信托产品“高收益时代”逝去,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融资类信托受到强监管,非标资产整体规模大幅压降,优质非标资产较为稀缺,收益较高的传统非标业务开展难度增加。其二,近年来信托公司纷纷布局标品投资业务,但此类业务收益率普遍较低,影响了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
信托公司如何破局?
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转型,信托公司该如何突破重围,重塑竞争力?
中海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汤全荣近日坦言,2022年注定是持续强监管的一年,严控金融风险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公司不仅要强化风险处置,及时有效化解存量风险,还要坚持产融结合的业务发展方向,发挥金融优势,大力拓展标品和产融结合业务。
据悉,中海信托去年开始探索碳金融业务,去年落地了全国首单CCER碳中和服务信托。另外,在拓展产融结合新领域,中海信托与气电集团合作,发力基础设施公募REITs。
某头部信托公司有关人士说:“不管是外部环境变化还是行业转型压力,都意味着信托公司不可能再躺着赚钱了,短期内最重要的是依靠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业务,中长期则需布局标品、家族信托等本源业务。”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