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肝病主要有病毒性肝炎(包括甲肝、乙肝、丙肝等)、脂肪肝、“药物肝”、“酒精肝”和“自免肝”。这些肝病怎么治?能治愈吗?
1
乙肝:
“个体化、精细化”抗病毒,部分可治愈
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减轻或延缓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条件适合的患者,应当追求“临床治愈”。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进行个体化、精细化的抗病毒治疗,以便尽快抑制病毒复制。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分为两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
临床治愈是指停止抗乙肝病毒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HBV DNA检测不到、肝脏生化指标正常、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HBV DNA低水平且HBsAg低滴度的患者,可以组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2
丙肝:
直接抗病毒药物使治愈率达95%以上
?与乙肝有预防疫苗而无特效治疗药物不同,丙肝没有预防疫苗,但有特效治疗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的面世,可使丙肝的总体治愈率达95%以上。图片
随着抗丙肝病毒特效药物的问世及价格的不断下降,“抗病毒”已是丙肝的基本治疗措施。治疗目标是清除患者体内的病毒,减轻丙肝病毒引起的相关肝损伤,阻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病毒的传播。
3
甲肝、戊肝:
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是基础
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经血液等途径传播不同,甲型、戊型肝炎病毒经消化道传播。可以说,甲肝、戊肝都是“吃”出来的。
尽管急性甲肝、戊肝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治疗,但只要科学认识,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被治愈。一般情况下,患者粪便中无病毒排出(约3周)即可解除隔离。目前,尚无针对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的特效药,需要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清除病毒,故治疗上强调注意休息、勿劳累、不饮酒、不用伤肝药物、保证营养等措施,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当服用保肝药物有利于减轻肝脏炎症,恢复肝脏功能,但不宜过多用药,以免增加肝脏负担。症状减轻及肝功能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直至恢复日常工作。
4
脂肪肝:
治疗须从少吃多动做起
如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25%的成人患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脂肪肝患病率高达50%以上。在所有脂肪肝中,10%~20%为脂肪性肝炎。
膳食能量过多,营养不均衡,常吃零食、加工食品、饮料、夜宵及不吃早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与脂肪肝的高发密切相关。治疗方法包括节制饮食、避免久坐、增加体育锻炼等,应用相关药物治疗并存的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心脑血管疾病和脂肪性肝炎。
超重和腹型肥胖的脂肪性肝病患者,通过少吃多动使体重减少5%,可使单纯性脂肪肝完全消退,血液生化指标改善;减重10%以上,能缓解脂肪性肝炎,逆转肝纤维化。现有的抗炎保肝药物只有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才能起到阻止肝纤维化进展和防治脂肪性肝炎的作用。
5
“药物肝”:
首要治疗措施是停药、减药
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代谢,而肝脏中含有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会经过肝脏代谢,因此药物最容易伤害的器官是肝脏。
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只表现为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死亡或需要肝移植。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恶心、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发黄等是肝损伤发生的重要提示,因此,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述症状,应尽早就医。
如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为非必需或有其他替代药物,应及时停用。若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对治疗现有疾病非常必要,且没有替代用药,可考虑减量。停药或减少剂量的决定,通常需要由专业医生全面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后做出。医生也会根据患者肝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炎、保肝、利胆、退黄药物进行治疗。轻症患者停药后,多数肝功能可很快恢复正常,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严重,发生急性肝衰竭,出现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预后极差。
6
“酒精肝”:
戒酒是治疗的关键
酒精性肝病是长期过量喝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可诱发肝细胞广泛坏死,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影响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
治疗酒精性肝病没有特效药,戒酒是必需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戒酒可改善绝大部分酒精性肝炎患者的预后,延缓肝硬化进程,提高所有阶段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生存率。戒酒困难者可接受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酒精依赖者戒酒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戒断综合征。在戒酒的基础上,酒精性肝炎患者还需要营养支持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肝治疗。
7
“自免肝”:
治疗重在“免疫抑制”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起病隐匿,常见症状包括嗜睡、乏力、全身不适等;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若存在肝硬化,可能会有腹水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总体治疗目标是获得肝组织学缓解,防止肝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是标准治疗方式。患者预后差异较大,10年总体生存率为80%~93%。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重点是改善胆汁淤积, 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常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需要考虑肝移植。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