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赛场上,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们高歌猛进。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温馨家园里,6名西城区轮椅冰壶队队员推杆击打、放壶占位、研习战术,引来不少人围观。
3月11日,一堂普通的旱地轮椅冰壶训练课正在进行,同时也是什刹海街道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普及、推广冰雪运动的一次展示。看着大家对着自己和队员们拍照,58岁的队长王俊友笑得像个孩子。从默默无闻到被“围观”,这支队伍走过四年。四年的轮椅冰壶训练,也为队员们打开了“新世界”。
“3区,力量大一些。”周围快门声不断,手里握着推杆的王俊友依然依旧心无旁骛地将目光落在场地上。一壶推出,他摇着轮椅来到圆心处,查看落位情况,并和底线队友小声商量下一投的走位。
“您这手法还真专业,打得真不错。”人群中发出称赞。王俊友看看几位队友和教练员李鹏,冲着围观的人们说:“我们是一个整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爱身边的残疾人朋友。”
王俊友说,这不是一句空话。6名队员和教练员李鹏正是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才走过四年,把西城区轮椅冰壶队变成全市数一数二的队伍。几年前,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之机,西城区残联组建了这支轮椅冰壶队。除了两位90后女队员外,其余四名男队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且从未接触过轮椅冰壶。
“我们都是从头学起的。李教练是听障人士,刚开始交流时也费了一番力气。”王俊友说。
想要打出赛场上“随心所欲”的效果,要从推直线练起。如果打出的冰壶力度不足,又不能笔直地落入得分区,一切都成空谈。
为了让队员们尽快掌握要领,教练李鹏准备了两样“秘密武器”。一块上课用的移动大白板,一块吸铁石制作的战术版。每次上课,他都戴上助听器,请一位“值日”队员当翻译,一边讲解,一边用战术板模拟,让队员们看得直观,学得明白。
四年来,每周一次的训练课成了队员们愉悦身心、交流思想的平台。在欢声笑语和冰壶的碰撞声中,四个小时总是过得飞快。
北京冬残奥会接近尾声,这颗冰雪运动的“种子”已经种下。什刹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冬残奥会结束后,这片旱地冰壶场地仍向西城区轮椅冰壶队开放。王俊友也盼着更多的队员加入进来,给广大残疾人朋友打开冰雪世界的“大门”。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