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8年承担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开闭幕式现场的医疗保障工作之后,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再次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国家体育场开闭幕式现场的医疗保障工作,该院医务人员还承担延庆高山滑雪场医疗保障以及兴奋剂检测等任务。
医疗卫生保障对于成功办好冬奥会至关重要。中日医院参加冬奥会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员做了哪些准备?冬奥医疗官的职责是什么?
冬奥医疗官:用脚步丈量25万平方米的“鸟巢”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中日医院两位医疗官已进驻“鸟巢”进行医疗站点部署。今年1月份,32名志愿者医护人员全部进场。
据2022年冬奥会国家体育场医疗官凌兰介绍,中日医院选拔了重点科室,如骨科、外科、心脏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骨干医护人员组建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都是经过6小时以上的急救知识培训,并通过了考核。医护人员携带的是奥组委规定的适应场地急救的设备,如多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床旁超声等,完全可以满足现场急救的要求。
鸟巢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是环形多层结构,人在其中很容易失去方向,当现场有需要急救的情况发生时,快速找到方向,准确到达救治地点较有难度。凌兰每天都要走两万多步来熟悉场馆内的各类设施,以此确定在哪里部署医疗站点能够尽快地开展医疗服务、如何按照区域划分合理安排转诊路线,联系专科医院、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进场之后,凌兰产生了新的想法:向科技求助。通过科学技术建立起“鸟巢”的3D立体模型,在这个模型上会体现出所有医疗元素,包括医疗站站点位置、各站点配备的人员、站点的面积、站点对应的服务人群是哪些等。作为指挥者,凭着这张3D地图就可以总揽全局。
高山滑雪医生:30秒内完成伤检、判断、汇报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李锐就在“鸟巢”负责赛道医疗。这届冬奥会,他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负责保障大回转、小回转、高山速降和超级大回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安全。
为了做好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医疗保障工作,李锐已经进行了3年的滑雪和急救培训。训练一般在极寒的天气下进行,山顶温度甚至低至-37℃,阵风可达八级,李锐的脸曾被严重冻伤过。
在这期间,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医疗保障团成员中有很多人都受过伤,然而再苦再累,大家都没有放弃,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手术、康复,又回到训练队伍中。
日复一日的训练是为了保证救援及时有效。毕竟,真正到了赛场,困难重重。
首先是赛道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今年,国际雪联赛道测试官员勘测的结果是,我国赛道的难度居世界前三。而且,据历年奥运会统计,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的比例是15%-30%,其中重伤比例超1‰。
李锐介绍,最危险的是超级大回转和高山速降(目前被称为滑降项目)。“这个场地起点海拔2300米左右,落差接近900米,滑降比赛赛道长度是2950米,男运动员滑行最高时速可以超过140公里/小时。我们在平整的马路上开车,140公里/小时是什么概念?而运动员要穿着2.17米长的雪板在雪道上滑行,危险性可想而知。”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一旦有人受伤,救治的时间往往很短。
国际雪联要求,医护人员要在4分钟内到达出事点,对运动员施救。但实际上,赛道官员通知医护人员进入场地之前,要等待赛道清空,保证没有运动员再从此处滑过,因此,留给医护人员的时间也就是1分多钟。
“如果受伤的运动员尚有意识,医护人员要第一时间进行镇痛,静脉注射,如不及时操作,手很快就会冻得失去知觉,无法继续施救。而且目前又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需要戴好N95口罩、面屏,戴上双层的丁基橡胶手套,外面再套上保温手套。操作的时候,要既符合治疗流程,又符合防疫流程,这给救治工作进一步增加了难度。”李锐说。
在雪道上,医护人员还需要克服异于普通环境的坡度和温度。在倾斜的雪道上把受伤的运动员固定住,自己还要站稳不铲伤人,这是很不容易的。在3年的训练中,李锐和每名队员都要反复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高级生命支持)不一样,雪道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我们手头的设备有限。院前急救第一时间要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车突然坏了一样,要有警示,把车停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再迅速判断伤者的意识、呼吸、脉搏是不是有问题,有没有大出血,如果伤者意识不清,还要考虑可能有颈椎损伤,要给伤者戴好颈托。如果呼吸循环不稳定,要考虑是否做气管插管,甚至在雪道上做心肺复苏。同时,还要呼叫救援,直升机转运还是雪地ICU转运,医生都要做出准确判断。在30秒之内,要把快速的伤检、判断、汇报做完,在最短的时间内包扎、处理、转运,这是在医院内急救没法想象的。”李锐说。
航空医疗救援为冬奥提供优良医疗保障
2016年冬天,一名日本籍滑雪运动员在张家口训练时受伤,伤者存在多发骨折、气胸,病情危重,最终通过直升机转运至中日医院。
“从直升机启航到抵达中日医院,耗时1个小时。医疗团队很快就确定了诊治方案,伤者不久就康复出院了。我们期望在冬奥赛场看到他矫健的身影。”中日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说。
航空医疗救援描述起来简单,“飞机过去,把患者接过来”,但其实航空医疗救援的流程十分复杂。“首先要拨打999电话告知需求,999会联系医疗救援转运团队,救援医院会进行转运前的评估。”
在航空医疗救援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转运前的评估。段军介绍,在直升机里,平时的四大检查工具“视触叩听”都不管用了,能借助的只有医护人员的经验和床旁超声。如果评估不到位,患者可能会在高空的飞机中接受气管插管,甚至心肺复苏等大量救治。完成转运前评估后,999将申请航路,确定转运时间、接收医院和科室。最后,专业的转院团队会携带转运设备转运患者。
“截至2022年1月,中日医院共完成国内外80多例航空医疗转运。全体中日医院的员工已经为冬奥会做了充分准备。我们全力以赴,迎接一场精彩的冬奥盛事。”段军说。
文/记者 张曼玉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