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通过我国首次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研究提出了重要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堪称“以案促改”里程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类似河南郑州这样的极端强降雨未来可能增多。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的发布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调查认定,“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去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极其惨痛,需要深刻反思。客观地看,郑州“7·20”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全市城乡大面积受淹,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虽然是极端天气引发的,但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近年罕见,特别是发生了地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这场灾害集中暴露出当地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和不足。
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的调查,是我国从国家层面第一次组织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没有先例可循,且涉及面广、重点事件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调查工作由应急管理部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部门指导,水利部、公安部、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政府等十几个省部级单位参加。经过全面深入调查,查明了有关地区和部门履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查明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事件和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迟报瞒报问题。调查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调查报告给党和人民、给社会和历史,拿出了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此次调查深刻揭示了郑州市存在的应对部署不紧不实、应急响应严重滞后、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缺少有效组织动员等突出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警惕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在河南省其他地区已出现大雨成灾的情况下,没有果断行动,没有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没有果断采取停止集会、停课、停业措施,让防汛准备的“关键期”成了“空白期”,错失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时机。这次特大暴雨灾害暴露了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民生命、政治责任缺乏敬畏,防范风险挑战意识没有入脑入心,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深刻记取教训。
调查报告不仅指出了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的主观病,也指出了郑州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的严重城市病。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雨水管道少,排水明沟等设施改造达标率低,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另外,这次暴雨灾害集中暴露出郑州市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诸多短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混淆,预警发布部门分割,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等突出问题,教训深刻,引人深思。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通过我国首次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研究提出了重要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堪称“以案促改”里程碑。应该说,导致郑州惨痛灾害的诸多因素,是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政绩观有偏差,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存在很大差距。还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治理不强、基层基础尤为薄弱的情况,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城市发展快、历史欠账多,是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类似河南郑州这样的极端强降雨未来可能增多。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的发布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樊大彧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