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守绿水青山 筑牢首都生态屏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06 07:29

京西绿色屏障门头沟,山地繁多、林木茂盛。2021年,门头沟区全面启动“林长制”,率先开展首届最美“两山”理论守护人选树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首都新发展而“守”住绿色家底;与此同时,门头沟区开展生态补水、矿山修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用“修”的方式提升绿色生态;研究“碳汇”权益交易试点、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门头沟区以创新促升级,为生态涵养区添活力。如今的门头沟,“生态立区”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京西发展提神气。

护林员守“青山”涵养区里有乡愁

镜头一 

2021年12月25日,门头沟区斋堂镇吕家村,天刚蒙蒙亮,年近66岁的吕金明就从床上爬起来了。这里平均海拔有700米,进入寒冬腊月,清晨的气温始终在零下。吕金明披上厚厚的棉大衣,推开房门,朝着大寒岭的方向走去。

吕金明是一位村级护林员,步行500多米,就到了日常巡视的地方。“我们管这个地方叫‘东沟’。这里三面环山,中间有一条3米来宽的洋灰路,每天我都要走至少两个来回,看看有没有人在山脚下抽烟、山上有没有火情。冬天可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吕金明一边说着,一边阔步向前走。

山路两侧,高大的松柏傲然挺立,深冬的暖阳斜洒在墨绿色的松林里。“我们吕家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吕,这里是我的根呐!即便我现在老了,也要好好守着它……”吕金明说。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之一,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处于压轴位置,它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城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但门头沟区又有其特殊性,它是北京市革命老区、老矿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渊源,使其生态发展之路更具特色。

门头沟区山水相依,林木茂盛,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蜿蜒其间102公里。截至2021年底,全区林地面积1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08%,林木绿化率72.75%;绿地面积2194.8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63.8平方米,居生态涵养区第一;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9.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03平方米,排名全市第二。

守住门头沟的绿水青山,也就守住了首都发展的绿色家底。为了保护生态原真性,门头沟区通过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一体推进,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特别是2021年,门头沟区全面启动“林长制”,重点就在“守”。

“我们全面实行由村级林长和林管员、护林员组成的‘一长两员’末端管护模式,夯实管护责任‘最后一公里’。”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巡查,以山头或地块为单位,逐地逐片、一山一坡、一林一园、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地巡查,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截至2021年底,门头沟区共有486名林长,248名林管员、4267名护林员,基本做到网格划分落到山头地块、监督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实现园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网格化空间化、网格责任人监管信息化数字化。

镜头二 

红外相机电池、储存卡、钢丝绳、钳子、保温杯、自热饭……“80后”的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监测科副科长杨军收拾好双肩背包,穿上冲锋衣,拿起登山杖,从海拔1100多米的管理处办公区出发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林子深处的红外相机更换电池,查看野生动物监测情况。

杨军扎根百花山已整十年,2021年被评为门头沟首批最美“两山”理论守护人。“这项殊荣属于保护区所有人,也督促自己要以更高标准守护好百花山。”杨军说。

驱车一个多小时,杨军抵达小龙门管理站,但工作才刚刚开始。他和同事沿着山间野路,一头扎进密林深处。身边遍布灌木丛,稍不留意就会被扎伤。“早已习惯了,‘满山跑’是我的工作常态。”杨军说,除了动物监测,他还要开展山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一年四季坚守着“深山里的守护者”的岗位。

近年来,北京不断完善生态涵养区建设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从2018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1年颁布施行的《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北京用更强有力的立法手段推动生态涵养区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到门头沟调研并做出重要指示。“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聚宝盆”“守护好绿水青山是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把生态涵养区的压轴作用发挥到极致”……精准的定性描述,给门头沟指明了方向,激励门头沟不断开拓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门头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首届最美“两山”理论守护人选树工作——践行“两山”理论,树立“两山”楷模。全区27家单位推荐申报了66名候选人,最终10人获此殊荣。在这当中,有让生态文明教育扎根校园的北京八中京西附小校长刘亚丽、开荒植绿6000多亩的永定镇南区社区居民委员会书记罗金宝、帮扶低收入农户脱低增收的聚兰兴合作社理事长尚显兰……他们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碧水长流永定河 围堰架桥览美景

镜头三

青白口村,一个永定河畔的古老村庄。地处门头沟雁翅镇政府西侧,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永定河最大的支流——清水河在此汇入。两河交汇处,水面宽近100米。岁末年初,30多名工人正用沙袋拦河围堰,打桩架梁,对河道主河槽及河滩地进行改造。

不久以后,这里将架起一座百米长桥。游人站在桥面上向下俯瞰,将看到永定河水顺着河道逐级跌落,激起层层波澜;放眼望去,远处是层峦叠嶂的群山,近处是一片占地超30公顷的青白口湿地。碧波荡漾、湿地澄清、湖溪相连、绿色环抱……正在紧锣密鼓加速推进中的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修”的方式,让碧水长流永定河的壮美景观得以再现。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却曾长达25年“断流”。是什么让永定河从干涸断流变为碧水长流?这一切离不开生态修复。

生态补水是重要一环。时至2021年,永定河补水已成常态,每天都会有黄河水、桑干河水、洋河水源源不断地涌进永定河。生态补水使沿线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浅山区和平原区多处出现泉水复涌现象,大量野生鸟类在此栖息,永定河重焕勃勃生机。

综合治理是现实所需。随着永定河全线通水,些许“幸福的烦恼”相伴而来。河道干枯时,村民可以沿着河床穿行,现在,过河的“路”没了。以前,沿岸村庄不会受到洪水威胁,如今,防洪标准亟需纳入考量。改建漫水路(桥)、修复岸坡、砌筑挡墙……门头沟正在加紧织补设施短板,打造碧水长流新生态。

此外,作为老矿区,门头沟正稳步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恢复废弃矿山的绿色。过去五年,门头沟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5个项目、19个治理区,共计127.58公顷。今后,随着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完工,门头沟将实现废弃矿山“销账归零”。

疏伐抚育“健康森林”“生态涵养”价值显现

镜头四 

上苇甸村是门头沟地区有名的“泉山之地”。依山傍水,残留的老宅、老井、石碾展示出古老的韵味。山坡上,一片2000多亩的侧柏林蔚为壮观,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栽植的。现如今,林木繁茂,隐天蔽日。

但若走近细瞧,不少侧柏的长势并不好。由于林木过密,阳光透不进来,低矮处的枝干出现干枯,部分新生小树苗奄奄一息。2021年11月中旬,30多名园林工人扛着油锯、电锯,手握镰刀,阔步上山了。他们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疏伐。依据事先做好的标记,把树形好、长势壮的侧柏保留下来,伐除周围的“干扰树”。

“我们要把林分密度由200株/亩降至60株/亩。”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科科长王占恒说,该工程已经列入门头沟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试点项目。通过疏伐、修枝、补植等手段,让“森林健康”成为绿色涵养的基本要义。

碳达峰、碳中和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门头沟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健康”是实现碳汇林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项目”应运而生——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提升森林的生态效益;加大绿岗就业机会,提升森林的社会效益;发展林区经济,提升森林的经济效益。过去五年,门头沟区已完成森林提质工程共计50.25万亩,其中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项目达到42.4万亩。

面向“十四五”,门头沟区正在着手开展“碳汇”试点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门头沟区的绿色产业升级也正在加紧推进,一批瞄准前沿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正在茁壮成长。京西绿屏门头沟,完成了由“黑”转“绿”的华丽转身,全力再创绿水青山新辉煌!

神泉峡景区内设置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雕塑

对话

炭厂村发展模式如何由“黑”变“绿”?

对话人:门头沟区炭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邢卫兵

京西妙峰山脚下的炭厂村,村民曾祖祖辈辈以烧炭为生,村名更是由此得来。这个曾经压着低收入帽子的小山村,转型发展休闲旅游,山区变景区,村民变股东,走上了绿色发展致富路。如今,炭厂村靠着乌金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的“三色文化”,实现了贫穷小山村的美丽蜕变,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炭厂模式”。

北青报:炭厂村是如何探索出由“黑”变“绿”的绿色发展模式,走出这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邢卫兵:2005年开始,门头沟500余座乡镇煤窑和非煤矿山逐步关停。为了村里的发展,我们四处取经、实地考察。2008年,去河南云台山景区参观回来,几个村干部都非常兴奋,那里的自然风貌,跟我们的山沟沟太像了。“绿色文化”就像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我们的致富门。回到村里后,村干部们就钻进了荒沟,踏着齐膝深的野草发掘沟里的“宝贝”:山泉、冰瀑、奇花异草。那段时间,走家串户听取村民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施工现场成了村里最大的“办公室”。2009年,“神泉峡景区”瓜熟蒂落。2010年5月,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底,神泉峡冰瀑开放,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当年景区收入70万元。

为了调动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我们探索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成立了“神泉峡景区管理中心”,把景区归村集体运营,村民以资源入股,全村206户、379人,一人配5股,每股200元,年底按利润分红。2015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有了股份的村民觉得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都热心参与到铺石、修路、建桥,植树、栽花、种草等各项施工建设中。村里还出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部分村民还在景区当上了售票员、生态管护员、护林员、保洁员。

北青报:从资源型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中有什么经验?

邢卫兵:以卖炭为生的过去,那是属于我们的“乌金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昌宛县佐公署在村里成立,侵略者在村里进行了13次烧杀掠抢,但村民一直顽强斗争,前后有11名同志壮烈牺牲,我们被誉为“烧不掉的炭厂村”,这是我们的“红色文化”。我们希望在新的时代,有属于我们的“绿色文化”。环境和青山绿水,就是我们唯一且最好的资源。我觉得最大的经验就是当时想着得先把这些仅有的、现存的资源保护起来,这样才能在以后利用起来。通过成功建设“神泉峡景区”,我们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现在我们将炭厂村的红色纪念馆和村史馆都建在了景区里,让更多游客了解炭厂村的过去,展望它的未来。

北青报:村里未来发展,还有哪些规划?

邢卫兵:门头沟提出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妙峰山镇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小镇。我们也提出了“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精品旅游村,在现有5平方公里的旅游资源的建设基础上,建设全域旅游景区;打造一座精品民宿,结合“小院+”,推出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桌精品农家宴,推出“泉饼宴”;培养一支科技人才队伍;讲好炭厂村一个红色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106072154_副本.png

《北京青年报》2022年1月6日相关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蒲长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第二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召开,发布《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3
两会直播间|门头沟区委副书记、区长吕晨飞:构建城乡空间新格局 打造韧性城市示范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4
绿色引领发展 生态绘就未来 首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在门头沟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六一”节前夕 门头沟区送“研学大礼包” 带孩子迈出教材“半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31
全国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户门头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4
将考场开在“绿水青山间” 北京门头沟探索教育评价新方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8
门头沟将构建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3
门头沟区区长喻华锋代表: 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