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圆梦可期,水稻攻关仍需努力
北京青年报 2021-09-01 07:10

VCG111345204863.jpg

近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的15亩巨型稻获得成功,预计亩产达800千克以上。在试验田内,阵阵秋风夹杂着水稻的清香扑面而来,一簇簇绿油油、挺拔的秧苗茁壮成长。放眼望去,犹如高粱一般的稻株粗壮挺拔,穗长粒多,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2米。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跟我的助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这个梦不只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全体国人的梦,而且是有望实现的美梦。如今,重庆15亩巨型稻的成功让“禾下乘凉梦”的实现更接近了一步。

重庆的巨型稻实际上是新型高秆水稻,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粒左右,预计亩产800千克。巨型稻固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在产量上与超级杂交稻仍有距离。杂交稻的百亩连片单季水稻的亩产产量测产最高纪录是1152.3千克,在现有超级稻品种中,单穗最高实粒数在800粒以上。以此观之,“禾下乘凉”显然还不能完全圆梦,水稻攻关仍需努力。

“禾下乘凉梦”首先是稻米高产和富有营养,其次才是乘凉。新型高秆水稻的成功也提出了一个一直以来水稻在高产与性状方面存在矛盾的问题。高秆水稻可以提高产量,但容易倒伏。因此,研究人员曾把主要精力用在研发高产又不易倒伏的矮秆水稻上。例如,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的黄耀祥院士和其研究室先后育出多个矮稻品种,有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秆良种“广场矮”,以及“珍珠矮”、“江南矮”等。

抗倒伏只是水稻优良品种的一个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是收获指数,是指作物收获时经济产量(籽粒、果实等)与生物产量之比。它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是评价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

现在,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已由过去的0.3左右提高到0.4-0.5,有的甚至达到了0.6。矮秆稻产量在不断提升,可是收获指数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需要尝试用其他方式来增加产量,高秆水稻就是其中一个方向。

高秆水稻可以借高秆来充分实现水稻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稻粒大小、数量和营养。理论上,作物如果株高足够高,茎秆、叶和穗的表面积也会相应增大,就会带来更多的光合作用面积,把更多的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ATP),最终提高作物籽实的产量。事实上,禾本科里就有很高的株高植物,如玉米。株高不仅可以增加光合作用,还可以增加其他成分吸收。研究发现,株高越高,吸氮量越高,也越能增加作物的产量。

重庆巨型稻的初步成功也表明这个途径的可行性。新型高秆水稻能经受风雨,不倒伏,保持较高的产量。此外,它还具有耐淹涝、耐盐碱的优点,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栖息场所。

不过,除了容易倒伏,高秆水稻也有其他弱点。例如,巨型稻的植株一般高达2米,有的巨型稻高度已经超过2.2米,是常规稻的两倍,对土地肥力的要求就会较高,而且需水量也会很大,对生长条件的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巨型稻进一步推广。未来水稻培育就是要在高产和抗倒伏等特点之间找到平衡,比如不让高秆水稻长那么高,但又能让水稻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来增产。

可以预料,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些难关终将被攻克,“禾下乘凉梦”也将完全实现。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身高”2.2米的巨型水稻 让“禾下乘凉梦”照进常熟
扬子晚报 2024-10-29
农民丰收节 儿童画出“禾下乘凉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3
东北暴雨,水稻等粮食作物影响几何
光明日报 2023-08-16
又是一年好“丰”景!小麦开镰收割 水稻插秧正当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5-20
“稻”说古今,揭秘饭碗里这粒米的“前世今生”
央视三农 2023-01-19
太空旅行120天,水稻和拟南芥有何变化
光明日报 2022-12-06
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站培育出水稻种子
人民日报 2022-12-06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央视新闻 2022-12-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