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日获悉,《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出炉。
据此,到2025年,上海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的城乡公园体系、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质量和功能将全面得到提升,“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空间基础初步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体系将发挥整体效益。
同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和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将全面建立,无害化处理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提升,源头减量化效果初步显现,垃圾综合治理能级显著加强。
根据“规划”,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将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化监管在垃圾分类各环节的监督作用,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可看、可溯、可查、可控,促进相关主体落实责任、规范运行。
在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同时,上海将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完善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投放、运输、处理体系,并建立长三角垃圾综合治理、联防联控和联动执法机制。同时,上海将提高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通过老港沼渣利用试点项目,形成科学、稳定、高效的沼渣利用工艺并逐步推广应用,整体提升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上海将加快培育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完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修复和维持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提升可回收物源头分类实效;同时,上海将努力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加强对回收品种、数量和物流的监管。
与此同时,上海将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协同推进限塑、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行动,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方面5日披露,“十三五”期间,上海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95%,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初步成型。上海基本形成了干垃圾以焚烧为主、湿垃圾以生化为主,应急填埋托底的处理结构。据统计,期间,上海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1.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总能力达到4.2万吨/日。据悉,上海已基本建成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病监测体系,行业科技创新及信息化技术支撑服务能级全面提升。
该局方面表示,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限的生态空间规模与快速增长的生态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生态空间布局均衡性和系统性亟待增强,生态空间连通性有待提高。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亟需突破,源头分类管理常态长效监管工作机制仍需巩固。可回收物点站场的体系稳定性、服务便捷性仍需提升,工程渣土消纳卸点战略后备不足,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增加生态空间规模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功能和内涵品质的提升;在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体系建设、分类处理和资源利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海将优化垃圾分类收运和物流调配体系,促进高品质生态环境产品与市容保障服务的均衡供给。
上海将率先启动大都市圈绿道网络实施计划,构筑“三环一带、三纵三横”绿道骨干网络;同时,上海将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带和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湿地恢复修复,通过退化湿地、小微湿地修复和滨海湿地生物促淤等手段扩大湿地面积。
在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上海将提升信息化建设能级,进一步开展业务智能应用的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相关部门将建立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各类系统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地域、全行业领域的大数据枢纽,促进智能化场景应用。
文/记者 陈静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