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基层妙招 力促垃圾分到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27 07:35

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将满一周年。近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再次回访社区,在走访中收集了一系列来自街道、社区层面有创造性的小妙招,它们在力促“垃圾分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些“小经验”也许还是个例,但我们期待着“星火燎原”,让这些成本不高、但示范作用极强的“小妙招”带动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真正到位。

妙招1

栅栏底下安轱辘 建筑垃圾好回收

近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小区看到,垃圾分类驿站旁多了一个橙黄色铁栅栏围起来的“大筐”,底部安装了多个转角滑轮,可以随意推动。老山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高宁介绍,这是街道自创的可移动式再生资源垃圾驿站。

妙招1.jpg

“随着天气变暖,家里装修的住户多了起来,产生了不少建筑垃圾。按照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小区投放点可增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投放收集专区。但是在老旧小区里,很难腾出大片空地用来存储建筑垃圾,而且居民运输也不方便。”高宁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山街道相关工作人员频繁召开议事会、居民代表会,向居民征求意见,商量设计方案,最终有了这款可移动回收装置。黄色的铁栅栏摆在哪儿,哪儿就是大件垃圾投放点,让投放点“移动起来”,就着需要投放的居民,而不是让居民拖着大件垃圾到处找投放点。

据介绍,可移动式再生资源垃圾驿站投用后,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侵占绿地或小区内道路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收满垃圾后,就会被专业车辆清运干净,小区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北青点点评:大件垃圾收运一直是各个社区的“难题”。“难”在“占空间”、难在运输不便。而老山东里北小区这个“小发明”却让人眼前一亮:几个“小轱辘”一转,大件垃圾收运更方便!

妙招2

根据实际情况 桶“变大”或“变小”

上周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海淀区东升镇观景园小区看到,垃圾分类驿站旁摆放了一个“超大号”垃圾桶,最大容量达到700升,是普通240升垃圾桶的近3倍。垃圾桶四面用铁丝网围起来,底部布满孔洞。这就是小区新近投入使用的“低值可回收物投放箱”,上面用蓝色字清楚地标明投放种类:泡沫、纸壳、玻璃等。

妙招2-1_副本.jpg

“这些都属于可回收物范畴,但在实际投放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东升镇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宋晓婷说,尤其是塑料泡沫,重量轻体积大,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中占据大量空间,很快就会投满,居民很容易因“没处投”导致“随地扔”。

为此,东升镇垃圾分类专班工作人员颇费了一番脑筋,自创了低值可回收物投放箱。投入使用后,塑料泡沫有地方放了,随意堆放等问题已明显减少。

而在丰台区翠海明苑北区小区,却因另外一种情形使垃圾桶“变小”了,这只在垃圾分类驿站侧面悬挂的“超迷你”垃圾桶,容量只有20升,是普通垃圾桶的十二分之一,专门用来收集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等有害垃圾。

南苑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力峰说,有害垃圾的日产生量比较少,使用标准的240升有害垃圾桶,最大的问题就是占地方,利用率也不高。改用“超迷你”垃圾桶后,不仅实用,还腾出了位置用于增设厨余垃圾桶或其他垃圾桶,使垃圾分类驿站内的有限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减少垃圾桶满冒等问题。

北青点点评:垃圾桶“变大”或“变小”,都是考虑了居民投放的实际感受。唯有设身处地地“细思量”,才有实际投放中的“真便民”。

妙招3

小小拉环加挂钩 桶盖常开解放双手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近日在朝阳区大屯街道逸园社区阳光新干线小区看到,居民提着垃圾袋到垃圾桶站旁边,通过拉环将垃圾桶盖掀开后,用拉环上的挂钩将桶盖挂住,保持开盖状态,腾出双手将多个垃圾袋顺次扔进桶里,整个过程流畅又卫生。

妙招3_副本.jpg

大屯街道城管办尹荃蕾介绍,去年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后,有居民向他们反映,扔厨余垃圾时要双手操作破袋,或者携带多袋垃圾时,如果不能保持桶盖开盖状态,会有一些不便。

大屯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想了一个小妙招,在拉环上加装一个挂钩,居民通过拉环把垃圾桶盖掀起来后,可以将挂钩直接挂在桶盖上,使桶盖处于开盖状态,就可以腾出双手破袋投放厨余垃圾。

尹荃蕾介绍,这个设计效果很不错,居民们都觉得方便多了,街道办在辖区100多个小区的垃圾桶拉环上,统一加装了便利挂钩。

北青点点评:加个小挂钩,让居民“腾出手”,这无疑给投放带来了“真便利”。设想如果相关部门能把类似“不起眼”的难题列出一个“负面清单”,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这不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把小事当成大事做”吗?

妙招4

语音提示器 声音大小可调节

北青报记者近日在通州区中仓街道同心嘉园小区看到,垃圾分类投放桶站前挂着一个红外语音提示器,每当有居民来扔垃圾时,就会自动播放提示语:“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其他垃圾请投入灰色桶,厨余垃圾请投入绿色桶,有害垃圾请投入红色桶”。这个语音提示器的音量大小可以调节,物业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掉,防止扰民,早上再打开。

妙招4(备选).jpg

同心嘉园小区物业负责人李金利介绍,去年垃圾分类工作受到空前重视,很多垃圾桶需要有人盯守,但人力成本过高。超市里的语音提示器给了他灵感,他花了400多元网购了两台红外语音提示器,有居民出现时提示器自动播放,提醒大家垃圾分类,“每天晚上等大家扔垃圾高峰期过后就关掉,早上再打开,防止扰民”。

北青点点评:语音提示是好事,但如果变成了“机械播放”,就会让人哭笑不得。夜里关掉,避免扰民,让大家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妙招5

分拣架+破袋器 投倒厨余更便捷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近日在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复兴路40号小区看到,垃圾分类驿站有四个投放窗口,其中,厨余垃圾投放窗口的下面,悬挂着一个黑色小铁筐,上面还摆放着一个小夹子。这是街道垃圾分类专班工作人员想出的小妙招——垃圾分拣架。

妙招5.jpg

“实施垃圾分类以后,我们重点关注厨余垃圾的分出情况。有的居民不会分,厨余垃圾里混杂着塑料包装袋、用过的餐巾纸等其他垃圾。当分类指导员指导居民重新分拣时,为了避免弯腰不便,才设置了这个分拣架。”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看到,垃圾分拣架的高度正好处于一般人胸口的位置,居民把垃圾袋放在里面,再也不用弯腰分拣了。一个巴掌宽的小铁筐,给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因此居民分类的配合意识也加强了。过去,这处垃圾分类驿站每天只能分出2至3桶厨余垃圾,挂上分拣架以后,分出量增至每天6至7桶。

北青报记者在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平安嘉苑小区走访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方便投放厨余垃圾的妙招——破袋神器。居民提着厨余垃圾袋,通过安装在厨余垃圾桶内壁上的锯齿,轻松把塑料袋划破后,厨余垃圾自然脱落桶中。

北青点点评:解牛要找肯綮处“下刀”,分类要从“节点”处解铃。厨余垃圾的分拣始终是整个分类环节的重要节点。而分拣架和破袋器,以特有的“民间智慧”轻松解决了问题,正所谓“问题抓得准,分类不用愁”!

妙招6

桶边安洗手池 投放后可净手

妙招6_副本.jpg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近日在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石门营新区四区、龙苑小区等四个小区看到,这里每个小区都配有一座占地15平方米的垃圾分类驿站,每座驿站还都配备了洗手池、洗手液和干手器,居民在投放垃圾后,可以对手部进行清洁和消毒。不仅如此,在每个小区的桶站内,也配备了免洗消毒凝胶,方便离驿站较远的居民进行手部清洁消毒。垃圾桶站里为何设计洗手设备?原因正是出于方便居民的贴心考虑。“扔完垃圾挺容易弄脏手的,好多人都是上班或出门路上顺便扔的垃圾,原来根本没地儿洗手,现在扔完垃圾边上就能洗个手,干净又方便。”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北青点点评: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投完垃圾不洗手,心里确实有点儿“膈应”。而桶边有了水龙头,水流冲干净了手,也冲走了居民的“顾虑”。应该说,这样“润物无声”的服务,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妙招7

“天眼”覆盖桶站 人员“在线”答疑

在东城区崇外街道崇西社区南门外,一组标准化垃圾桶上方,两只白色摄像头对准了底下的垃圾桶。4月21日上午,一位居民正准备扔垃圾,不过,他似乎有些疑惑,便按了桶站上的白色按钮并发问:“大棒骨应该投放在哪个垃圾桶?”“大棒骨属于‘其他垃圾’,请投放到‘其他垃圾桶’内。”不到一秒,喇叭中传来后台服务员的语音解答。原来,这是一组特殊的“天眼”——桶站视频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具备实时答疑、视频监控等多种功能。

妙招7.jpg

东城区崇外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垃圾分类负责人李羿介绍,为了节约桶站值守的人力成本、同时保证随时为居民答疑解惑,并引导居民正确垃圾分类,街道在崇西社区和新世界家园的14组桶站试点了这套系统。该系统可无死角记录所在桶站的所有投放行为,后台工作人员不仅能帮居民“在线”答疑,还能通过视频和语音远程纠正不规范投放行为;要是桶内满溢和桶站周边不洁,也可随时通知物业及时清理。该系统的“在线”服务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8点。

试运行一个月来,光崇西社区就记录了5000多次投放行为,其中针对不规范投放行为提示了799次,该社区平均每月厨余垃圾分出率也从16%提升到了20%。

北青点点评:技术的加持,在不影响服务效果的前提下,既减少桶站值守人力成本,又延长服务时长,“天眼”助力,一举“多得”。

妙招8

驿站一键“变现” 居民连称“方便”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近日在丰台区卢沟桥街道美域家园南区看到,这里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就像个小房子,外墙上清楚地张贴着可回收物人员公示牌,上面有工作人员崔宏壮的证件照和编号,还写有驿站的服务时间,上午7时-12时,下午1时-8时。

妙招8.jpg

在这个“小房”里,可回收垃圾可就地一键“变现”,如居民王燕送来的废纸箱称重,驿站工作人员崔宏壮通过手持设备,一扫王燕手机上“华京源回收”APP里的身份码,便能向她支付再生金,每满1元,就可以提现至微信。除了废旧纸箱、饮料瓶等日常可回收垃圾,针对旧衣服、玻璃瓶等,驿站里同样计价回收,基本是1毛钱一公斤,废旧小家电价格可以面议,泡沫箱子驿站不给钱但可以帮忙运走。

这一妙招既能让居民更便捷地处理家庭里的生活垃圾,还能得到“变现”奖励,得到小区居民的积极反馈。“原来想去卖掉变现还要联系小区外的回收站,现在基本两三天就会往分类驿站送一次,真的方便了好多。”居民张鸿平说。

北青点点评: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是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抓手。推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其突破口还是要在“便民”上想法子。源头一活,满盘皆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刘婧 林艳 蒲长廷 王斌 解丽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