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报告,又被称为个人“经济身份证”,记录了个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信息、非银行信息。这些信息将影响到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报告将更广泛地被用于各种商业赊销、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职等领域。但如此重要的“经济身份证”,却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牟利手段。如何保护个人信用?征信出现逾期记录怎么办,所谓花钱修复征信可信吗?(11月5日《工人日报》)
近些年,屡屡出现的涉个人征信的骗局大体有三种,一是利用征信要挟骗取网贷;二是利用查询个人征信APP索取个人手机隐私权限,套取个人信息;三是利用征信修复的噱头,诈骗他人钱财。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了公众对个人征信的认知不够和信息不对称等挖下的坑。
虽然个人征信被称为“个人经济身份证”,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与每个人的距离还有点远,远没有身份证那样熟悉与可控。除了因为工作与生活需要出具个人信用报告之外,很多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甚至一些人等到出具信用报告时,才发现存在诸如信用卡逾期之类的记录,影响到了个人信用。而事实上这些逾期大多非恶意的,而是个人的疏忽。这也表明,个人征信信息并未对个人的经济守信起到及时提示与预警作用。
个人征信的查大多依赖银行的现场查询,尤其是信用报告只能由银行出具,虽然商业银行的APP也可以查询个人征信信息,但总来说知晓率不高,在APP中功能也不明显,利用不多。
公众对个人征信认知不够和信息不对称,客观来说是征信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但主观来说,目前的征信还倾向于对公民金融信用的约束,而缺少对公民的引导与服务。如对个人征信信息的采集、处理、应用以及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则宣传不够,缺少透明度和知情保障,主要还是用以服务金融机构或者经济活动主体而非个人。
要想让个人征信真正成为个人“经济身份证”,应尽早实现个人征信信息的知情便利,让每个人能够随时掌握自己的征信信息,能够加入到征信体系建设中用来。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的今天,信息互联互通不仅做得到,更是必然的趋势。个人征信信息也应像其它个人电子凭证与电子档案一样,成为个人手机APP的标配。国家征信信息管理机构,应当开发专业的APP提供给个人用户,供注册使用,通过APP来推动个人征信的线上管理,满足个人信息查询、报告出具、政策了解、异议处理等现实需要,把个人征信建在手掌之中。
文/木须虫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