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一直奔跑在人工智能的科技前沿;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工智能第一次遇上了体温检测。这群年轻人仅用10天就完成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测温的“旷视-明骥”AI测温系统研发。目前,灵活性更强的AI测温眼镜已经进入测试阶段。在这场与疫情打响的“智能战争”里,他们用拼搏的精神和专业的技术能力默默保护着城市的安全。这群年轻人就是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旷视AI抗“疫”联合攻关项目组。
除夕百人团队吹响集结号 技术抗“疫”责无旁贷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疫情期间为什么会突然跨界,对测量体温感兴趣呢?公司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周舒畅说,跨界的初衷源于武汉的几位同学。当时武汉的疫情很严重,防控到处都要测体温,手持测温仪测量速度慢,人员会聚集,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仪虽然能够监测到异常体温,但是面对带着口罩的大客流,无法做到快速锁定个人。“红外测温我们不太懂,可我们熟悉人脸抓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会解放不少人力,精准还安全。”就在这个火花冒出来的时候,中关村发布了“英雄帖”,号召科技企业携手抗“疫”,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立刻请战,在除夕紧急成立起了一支由百人组成的AI抗击疫情项目组,一场技术抗“疫”由此打响。
测试数据求精准 研发团队站风口收集数据
正月初一立项,正月初十上线部署,项目组百余员工放弃休假,用技术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抢战机,快速研发出了“旷视-明骥”AI测温系统。为了保证人脸识别测温的准确性,需要大量的测试数据,前期这些数据都需要人到实际场景中去完成。周舒畅在连续奋战68小时、验证测试了6套设备、快速完成前段研发验证后,他没有休息,扛起红外相机和三脚架,冲到了测试一线。海淀政务大厅是周舒畅负责的试点,他每天坚守现场观测实时数据,等政府大厅下班,再把设备扛回公司进行调试,一直到凌晨。
那正平是业务产品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工程师,更是一名党龄近20年的老党员,为保证每一台设备的高精准度,在牡丹园地铁站,他和团队三班倒,一个班组在风口站立6小时观测数据,调整设备。一个摄像机角度的变化,一个安装流程的变化都会影响测温准确性。通过5天的摸索,他整理出了产品的部署安装规范和调试准则,同时协调货源保证核心零件的供应。产品部署后,在AI测温系统的辅助下,仅需少数工作人员就能够管控现场,大大降低了一线人员的工作压力与被感染的风险。
产品测试下线后,在哪里布点、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价值也是疫情防控尤其重要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5岁宝妈,党员孙冠楠承担起了踩点选址的工作,最终将设备布局海淀政务服务大厅和地铁站作为试点应用,保证了设备从下线到投入一线使用的无缝衔接。
用实际行动捍卫技术信仰 收获成就感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蒋燕说,“旷视-明骥”AI测温系统上线以来,已逐步落地海淀政务服务大厅、武汉方舱医院、北京200余家商超、办公楼宇、园区、社区等场所,累计保障超过十万余人次顺利出行,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强后盾。实测效果显示,“旷视-明骥”AI测温系统人工复核率小于0.65%,测温精度偏差小于±0.3度;测温距离可支持大于 3 米的非接触远距测温;单台相机智能测温筛查每分钟可测试300人,即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积遮挡人脸的情况下,面对“浪涌式”大人流,系统也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筛查通行人群,保障不同类型人行通道无障碍式通行。
蒋燕说更让人期待的是,目前,由项目组研发的“旷视-锐眸”AI测温眼镜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戴上测温眼镜后看到谁其体温就能显示到眼睛上的屏幕上,同时和手机APP连接,可以进行智能统计监测。AI测温眼镜解决了不能设置固定进出通道场景的测温不足问题,使用场景更加灵活。
“旷视一直把追求技术作为自己的信仰,但技术并不是空谈,要转化为人们可以使用的东西,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次疫情,团队的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他们的技术信仰,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蒋燕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