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 水墨之韵 比想象更深远 比AI更全面
北京青年报 2025-07-17 07:33

展览:艺韵华章——中韩水墨作品展

展期:2025.6.11-8.11

地点:中国美术馆

《哈尔滨,您早》 赵龙2014 纸本水彩 图源/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韵华章——中韩水墨作品展”中,中国艺术家赵龙的水彩画《哈尔滨,您早》和韩国艺术家郑载頀的水墨画《辉煌的建筑——清溪塔、现代娱乐场、钟路大厦、龙山医院》,引起了我对现实与虚拟现实、摄影与“AI作图”的思考。

囿于现成图像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作为机器实质性介入创作的产物,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种类似性,然而,这些“产品”与真实社会之间仍有差距。从索绪尔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到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均是建立在图像真实性基础上的理论。这之后,鲍德里亚于1981年提出“仿像”概念:不以实在为摹本,而是以复制品为摹本而成的“像”,是一个“围绕着世界的图像而产生出来的一个概念”。简单解释一下,这里提到的“不以实在为摹本”的案例之一,是当代社会中“画照片”的行为。

2024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吕克·图伊曼斯:过去”艺术家回顾展中,图伊曼斯曾阐述道:“从最一开始,我的作品就是源于对图像的极端不信任。”图伊曼斯以摄影作品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并取得成功,因为他赋予了摄影作品中的人与物以当代性,这使得以摄影照片为素材的绘画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实践探索。

面对真真假假的图像世界,或者说现实与虚拟现实、真实与模拟真实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将如何通过表征来抒发情感?

这让我想到中国文人画中对可以描绘之物的超越,尤其是倪瓒(1301-1374)作品中将人抽离后“惟有亭中无一物,坐观天地得景全”的意境。倪瓒将人从眼前一直盯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随着视觉的流动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空间。这无疑是解释符号学和图像学之所以“有所不能”的一个最好答案。

一片白色带来的启示

《哈尔滨,您早》中那一大片占据了画面二分之一的白色,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不拘一格。画作上方灰色调部分,像是航拍下的哈尔滨晨景。画面下方的白色调部分,可以看到颜料留下的痕迹和水彩渲染出的与深色建筑图像的边界。这种处理手法让城市看起来像是升腾在空中,或者处于一种正在缓缓“解冻”的过程,又或者是表达了从沉睡中苏醒的意象。画面远处烟囱飘出的烟,明确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现实中的城市景象。画的是天刚蒙蒙亮的早晨,但我们既看不到窗户透出的光,也看不到路灯的光。

赵龙曾在《超越形式的图像——赵龙水彩》(2015)一文中提到,被复制的现实影像成为画家新的绘画题材,因为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他进而指出“画家的使命前所未有地受到质疑和挑战”。他提到《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电影,一方面试图确认传统意义上的现实存在,一方面又陷入人造虚拟现实的悖论中。这篇文章发表于2015年,可以说非常有前瞻性。可以看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矛盾正是赵龙在艺术创作中所面临的挑战。

当我看到这幅作品时,我想到了那个著名的“白纸上有一个黑点”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位教授发给教室里每一名学生一张有一个黑点的白纸,让学生写下看到了什么。所有学生的答案都一样——认真地描绘了看到的黑点。教授说道,没有一个人看到黑点以外的白,尽管黑点很小却占据了我们全部注意力。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过度关注显而易见的细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部分。

顺着这个思路,画面上白色的“冰雪”更像是艺术家想要观众多花时间感受的地方。哈尔滨是冰雪之城,诗人杨河山用诗意的语言写道:“只有雪保留下来,年复一年……像记忆,像书信……”赵龙作品上的白色冰雪,远远比看得见的建筑——即使那里有巴洛克、折中主义、文艺复兴和哥特式风格——更值得欣赏,因为白色下面藏着没有说出的感人故事。

这两年人们亲切地称哈尔滨为“尔滨”。从2023年底开始,一系列展现哈尔滨贴心待客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从而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们赋予了这样一个亲切朴实的昵称。文化和社会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人们与社会之间的情绪体验。互联网是典型的虚拟现实,或者说是看不见的社会,却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赵龙用一片白色中的情绪价值,逃离了本文开头提到各种理论和学说的困境,这也许是只有通过绘画作品才能达到的高度。

像照片一样的绘画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展览中,韩国艺术家郑载頀(hù)的画作《辉煌的建筑——清溪塔、现代娱乐场、钟路大厦、龙山医院》看起来更像纪实摄影作品。尤其是标题中对场所的具体罗列,更是加重笔者的这一印象。

作品由四幅纸本水墨设色作品组成,每幅作品各描绘了一座拥有名称的建筑,如标题所示。观众左侧的画面是“清溪塔”,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大楼,只是楼顶上那个方尖顶的阁楼从远处看像塔;紧挨着清溪塔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几乎每个格子里都画了彩色圆点;接下来左三的“钟路大厦”也并没有突出现实中钟路大厦最有情调的部分。这些细节似乎都在暗示我们,要结合标题中的地区背景一起进行分析,来理解其更深层的社会含义,也许标题中看似具体的地名其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泛指。如果是泛指,那么作品的意义就很接近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模糊”说法:模糊的作品,能让人看到更多的意象。因为在清晰的画面中,无需中间步骤,所见即所得。这幅作品的新意在于其看似现实的画面中,引申出更多想象的空间,由此,艺术家完成了想象空间的搭建。四个地名,是生活实践的四个不同空间,叙述与场景的叠加,正是生命轨迹的再现。

无论是赵龙还是郑载頀的作品,都呈现的是如何解决现实与虚拟现实、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随着AI工具、网络空间、游戏和美颜功能的发展和流行,虚拟现实的不可缺失性越发凸显出来。两位艺术家提供了他们对21世纪艺术的观看之道的理解。文章开头提到了倪瓒,因为他的绘画超越了一切形式。在《源上桃花无处无》(2020)一书中,作者朱良志指出倪瓒“将人的知识、情感、欲望等悬隔起来,一任世界依其‘性’而自在呈现”。在这段话里,我们看到倪瓒的“空”与这之中的“万镜”。

倪瓒的空其实是无穷

在倪瓒的绘画中,我们看到更高一层的意境:“空故纳万境。”倪瓒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疏,“一湖两岸”的构图,以及对空亭的偏爱,更加增强这种视觉冲击。诗、书、画、印是传统文人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中国画不单纯只有景和物的呈现。

我们会在倪瓒的绘画中看到一个无人的亭子,如《秋亭嘉树图》,画面下方的亭子只有顶部和四根柱子。空亭子的意图,正如倪瓒在一首诗中写的:“云开见高山,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这分明就是他建构的生命意义。画上有倪瓒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南渚残云宿虚牖,西山青影落秋江。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瓒。”

朱良志教授指出倪瓒的绘画和书法以萧散历落著称。萧散是五代北宋以来中国艺术创造的倾向,与追求孤迴特立、截断众流的思想有关。散(sàn),就是淡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朱良志将其解释为“出现于画面空间的,不是外在于我的物象,不是我欣赏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象征或隐喻某种情感概念的符号,而是在生命体验中,构成出的生命图式”。中国文人画中的诗文和书法比画面本身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加深邃和抽象。如果西方人了解中国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同是艺术构成的主体,符号学和图像学会陷入更深的危机。

在上述中韩两位艺术家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画面背后事物的思考,以及对符号学和图像学理论的焕新;倪瓒的画作更像是对西方理论学说的否定。三幅作品用生命的体验,还给了观众一个真实的世界——比想象更深远,比AI更全面。

文/姜莉芯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