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媒介发生巨大变革,传统传播、发行渠道日益受到挤压。一本纯文学期刊杂志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如何重新找到与广大读者连接的高效方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或找回足够数量的忠实受众?
2024年1月,《人民文学》开创性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与董宇辉展开对谈。这家走过75年岁月历程的文学国刊,在直播间发出为文学“寻亲”的宣言,累计观看人数895万,获得上亿次点赞,达成非常可观的200万册订阅量。《人民文学》为文学“寻亲”活动,也成为轰动文学、出版界,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事件,还带动了其他文学类刊物纷纷作出相应的新媒体探索举动。
为文学“寻亲”效果明显。但如何把寻到的“亲人”长期留住并继续挖掘更多的潜在文学读者,寻到新的一批文学“亲人”,是一个新问题。 10个月过去了,《人民文学》为文学“寻亲”之旅还在继续。身为“天才捕手”的文学编辑们,为文学与读者的互相遇见,依然在奔忙。
人民文学,请人民阅卷
11月15日到16日,在“2024年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在南宁举办期间,《人民文学》杂志主办了两场主题为“人民文学,人民阅卷”的座谈交流会,邀请包括莫言、陈彦、关仁山、蔡骏、蔡崇达等知名作家、多位读者和互联网公司等各界伙伴60余人,相聚一堂,展开面对面交流。《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副主编徐则臣、陈涛等人当面听取大家讲述各自与《人民文学》的渊源,文学故事,并为杂志在当下媒介环境下如何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其中15日晚上的座谈会,是专门为从全国范围内3000多名报名者选中的20位读者代表而举办。此类形式和规模的活动在《人民文学》近年工作中也是第一次。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
为文学“寻亲”的前提是,先要有好的文学作品。在11月16日的座谈交流会上,莫言以《人民文学》多年的读者和作者的身份,讲述他与《人民文学》的故事,认为“好的刊物要有一些特别敬业、特别有眼光、特别能抢稿子的编辑,才会使一个刊物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准上。”有了好的作品,如何让好的作品“破圈”与那些藏在人群中的潜在读者对接上,是一个技术活儿。
莫言、施战军、陈彦、徐则臣等在“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上
茅奖作家陈彦在发言中提到,其实不仅是文学刊物有“破圈”焦虑,其他艺术界别也有同样的焦虑。作为资深剧作家的陈彦还分享自己在戏剧领域的工作经验说明,受众对作品的及时反馈,对作者非常重要,“一个剧在剧场演出的时候,听着1000个观众的呼吸和反应,这让作家写剧本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作者和观众的互动性非常重要。”陈彦还提到,“这个事情本质上来说,如果你不关注现实,现实也不会关注你,如果你远离现实,现实就边缘你。很多时候,主要不要自我封闭、自我旋转。自我旋转的速度再高,可能就远离现实越远。”
“破圈”之道:从寻亲到恳亲
在座谈会上,多位普通读者透露,他们是通过《人民文学》走进董宇辉直播间的活动,重新燃起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他们很早就看过《人民文学》杂志,后来在生活压力的海洋中与杂志失联,与文学走散。如今重新与杂志,与文学建立联系。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座谈会现场(《人民文学》杂志提供图片)
从事教育工作的读者张冬梅分享说,35年前,她读大学时,每天到图书馆,跟很多同学一样,一进门就直奔刊物架。众多文学期刊常常一抢而空,尤其是《人民文学》。一份份被翻得卷边的杂志,也让她有了文学梦。今年1月,自己又在与辉同行直播间,与《人民文学》再续前缘。特别感谢《人民文学》一路陪伴带来的美好。 90后读者刘凡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后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逐渐远离了文学阅读,平时经常会刷短视频等来解压。因为看到《人民文学 》通过董宇辉直播间的寻亲活动,订阅了全面的《人民文学》杂志,恢复了文学阅读,从中获得了生命的积极力量。还有多位读者,为文学更多与普通人的生活连接,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建立线上社群,充分利用社交网站平台推广内容等等。还有一些读者为《人民文学》杂志的选稿内容、设计风格有利于更多人接受、喜爱建言献策。
对于这次与20位读者面对面座谈交流的形式,《人民文学》副主编、茅奖作家徐则臣说,“在网上我们做人民阅卷,看到很多关于人民的评论,都非常中肯、诚恳,但还是觉得隔了这么一层。线下实地见面交流还是很重要,不可替代。今后我们还会经常举办这样的实地交流会。对于读者们提出的好的建议和想法,我们会在今后办刊的过程中融入进去。”《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陈涛则说,这次与读者的交流会,本质上其实是《人民文学》的一次恳亲会。
致亲人
一封来自主编的亲笔信
“这些年,我们的读者都去哪儿了?”这是近些年萦绕在《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学评论家施战军心头的一个问题。曾经,像《人民文学》这样的一流文学杂志,拥有大量的读者。每期印刷发行出去,都会得到各方积极反馈。“这些读者就像亲人一样,滋养了文学,也温暖着文学编辑的心灵。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文学杂志同仁,都很想知道,我们的读者,那些失散了的亲人们,现在在哪?现在怎么能找到他们,跟他们建立连接?”这种“渴望找回亲人”的呼唤,从内心深处发出,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施战军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直言,“对《人民文学》而言,这场直播是一次‘寻亲’。”
施战军给读者的亲笔信
2024年11月,随着《人民文学》最新一期杂志到读者手中的,还有一封主编施战军给广大读者订户的亲笔信复印件。在这封信上,施战军提到,2024年初《人民文学》杂志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开启文学寻亲之旅,找到了很多文学的亲人,“坚定了我们以创新方式传播好作品的决心。”
据记者了解,在与董宇辉合作的现象级直播之前,《人民文学》杂志自2021年开始启动“人民阅卷”行动——请人民、读者担任“阅卷人”——2022年初开设了“人民阅卷”专栏,2023年举办“我与《人民文学》征文”暨“寻找老读者”活动。
施战军(前排中)与读者在“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上
在16日上午的座谈会上,施战军说,文学领域也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闭门造车的小圈子文学注定走向消亡,而保持开放,锐意变革的新时代文学必将迎来广阔天地。但是,有“破圈”的意识、还要有“破圈”的本事,要有所行动。组织“人民阅卷”活动,《人民文学》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都是我们主动适应这一时代背景的举动。《人民文学》在“与辉同行”直播间获得的效果,证明人民依然需要文学,而且更加相信文学有广大的亲人在。
文/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