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宏观经济数据分化,国税总局澄清没有倒查30年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06-22 21:57

5月宏观经济数据分化

国家统计局6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为去年12月来首次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

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比前4个月放缓0.2个百分点。其中三大领域投资全面下滑。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10.1%,降幅较前4个月扩大0.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刘爱华表示,5月份在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改善、“五一”假期等因素带动下,服务业、消费和进出口都有所回升,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就业、物价形势稳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点评】5月经济数据略呈分化态势,消费出现回升,制造业保持强劲增速,但基建投资、地产投资和销售、工业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内需回暖面临堵点,稳增长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力。专家建议,后续政策应着力稳增长、稳预期、稳地产、稳投资,尤其是要出台更多需求端政策,三季度在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的同时,降息降准窗口有望再度打开。

国办发布“创投17条”,优化募投管退全链条

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创投17条”),围绕培育创投主体、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引导与差异化监管、健全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

拓宽资金来源方面,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支持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穿透后底层资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的,底层资产风险因子适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相关要求。

健全退出机制方面,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化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政策,加快解决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企业的股权退出问题。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建立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绿色通道。

优化市场环境方面,提出防止出台影响创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点评】“创投17条”对创投发展提出了覆盖“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的改革要求。特别是针对业内关注的创投机构退出渠道单一问题,提出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化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政策。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创投17条”提出支持险资投入。业内人士认为,险资的大体量、长周期属性,天然匹配股权投资的期限配置,在促进投资收益持续稳定和有效分散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创投17条”体现了国家对创投行业所给予的较高战略定位,鼓励创投市场、支持科创发展、提振市场信心的信号比较明确。预计后续更多的支持性、鼓励性、扶持性政策会出台。

国税总局明确没有倒查30年安排

针对近期上市公司“补税风波”,6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回应称: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

近日,A股多家上市公司遭遇“补税”,有的面临近5亿元的巨额补税,有的要补缴长达15年时间的欠税。包括维维股份原控股子公司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94年至2009年的15年间,累计欠税8500万元被追缴;博汇股份对芳烃抽提装置等进行停产,此前该公司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公司“重芳烃衍生品”被要求按“重芳烃”缴纳消费税。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存在补缴税费情况的还有顺灏股份、北大医药、藏格矿业、华林证券、联建光电等,补税原因包括政策变化、少计税、未按规定申报等。

国家税务总局表示,近期反映的有关查税补税,有的是对企业以前年度欠税按程序进行催缴,有的是对企业存在的税收政策适用风险按程序予以提示告知,均属税务部门例行的依法依规正常履职行为。税务部门一贯坚守保经营主体就是保经济税源的理念,坚决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严格防范和查处违规征税收费行为,积极助力各类经营主体健康规范发展。”

【点评】专家认为,从案例看,公司补缴税款的原因各有不同,这与税收政策变动及理解执行有偏差有关,但在各地执行税法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从个例总结出普遍性、运动式的补税。但随着税收大数据广泛应用,税收征管力度事实上在不断强化,建议在不断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推进税制改革,适度降低名义税率。

M1统计口径或扩大

6月1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他说,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央行数据显示,在4月份M1负增长之后,5月份M1余额64.68万亿元,继续同比下降4.2%,创下新低,引发市场对社会流动性的担忧。与此同时,业界关于完善M1统计口径的呼声渐起。

【点评】M1是重要的流动性和经济活跃度指标。业内人士分析,当前M1增速下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是说“钱”就完全没了,部分原因和我国M1统计口径较窄有关。我国因为居民早期使用存折持有活期存款,而存折需要先转换为现金才能支付,因此未将个人活期存款等纳入M1统计。有机构计算,如果把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流动性很高的非存款类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等纳入统计,4月份M1将是正增长,M1货币量统计也会更准确。

3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2.5%大关

6月17日,尽管央行对MLF利率未作调整,但国债收益率曲线继续走低,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4)收益率报2.289,下行0.6BP。18日,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附息国债23”(230023)下行1.75bp,报2.49%,跌破2.5%大关。

今年2月28日,3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跌破2.5%,低于MLF利率,此后更是一度触及2.4%。此后央行多次“喊话”关注长债收益率,收益率最高回升至2.58%附近,但近期又开始走低。

此外,最新首发的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标利率仅为2.53%,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30年期国债首发利率2.57%。

【点评】今年以来,10年国债利率一度下行至2.2%,30年国债利率一度下行至2.5%以下,引发监管对债市长端利率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关注。央行多次提示长债风险,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并表示必要时会考虑卖出国债。

分析认为,从供需面上看,“资产荒”是当前债市收益率下行的直接原因。虽然有超长国债等加持,但是上半年债市供给总体不足,各品种收益率及利差均压降至极低水平,债市进入到全面低利率的阶段。从基本面上看,未来除非经济明显复苏或者货币政策转向,否则债市或将继续底部横盘。

英伟达市值跃居全球第一

当地时间6月18日,英伟达股价大涨,截至收盘上涨3.51%,报135.58美元/股,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达3.335万亿美元,一举超过微软和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这是本月英伟达股价达成的第二个里程碑。5日,英伟达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此后几度超越苹果,成为仅次于微软的美股第二大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英伟达股价累计涨幅达约150%,过去五年累计涨幅超3200%。去年5月30日,英伟达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今年3月1日,英伟达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6月7日,英伟达“1拆10”后,股价仍持续飙涨,近十天累计涨幅已超过10%。

【点评】一年多来,英伟达不断书写市值神话: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不到9个月;从2亿美元到3万亿美元只用了3个月;完成从全球市值第三到第一的超越,更是只用了半个月时间。而且这种惊人的增长势头没有放缓的迹象。尽管次日英伟达就让出了第一的宝座,但鉴于短期内其全球AI芯片龙头厂商的地位难以被撼动,可以预见,英伟达与微软、苹果的市值缠斗才刚刚开始。

同时,市场上也再次出现警惕AI泡沫的声音。不少分析将英伟达与20年前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思科相比较。2000年思科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公司,但很快就一蹶不振。有了思科成也硬件、败也硬件的前车之鉴,英伟达正努力进军软件和云服务领域。如何摆脱对云计算巨头的依赖、扩大自身用户群,是英伟达面临的一大挑战。

大促袪魅,618落幕

随着今年618落幕,各大电商平台战报陆续出炉。

天猫数据显示,365个品牌在天猫“618”成交破亿,超36000个品牌成交翻倍。88VIP新增会员人数同比增长65%,会员规模创历史新高。

京东战报显示,截至6月18日23:59,2024年京东618成交额、订单量齐创新高,超5亿用户下单,京东直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

淘宝天猫数据显示,365个品牌在天猫成交额破亿元,超3.6万个品牌成交额比去年同期翻倍。淘宝直播破亿直播间数同比增长53%。

拼多多宣布,自5月19日启动以来的一周内,百亿补贴商家参与数量同比去年618首周增长超过90%。

比往年相比,今年618平台出现了战线拉长,预售变现货等变化,但重点仍然在于低价。对此,不少消费者看到了平台的诚意,也有商家表示快卷不动了。

【点评】这可能是史上最简单的一届618,也是最卷的一届618。尽管今年各大平台取消预售、主打低价,拿出了相当的诚意,但总体来说,消费者和商家的参与热情都在降低,各平台继续不公布GMV(商品交易总额)数据。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电商促销节越来越多,各方对大促逐渐袪魅,同时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购物时更加注重刚需和低价,不会再为促销盲目埋单,大促增长“神话”难以延续。在流量红利消失、价格战越来越白热化的形势下,电商大促需要新的玩法。

Manner咖啡一天连曝两起纠纷

6月21日晚间,咖啡品牌Manner发布声明称,对公司近日发生咖啡师伙伴与顾客冲突事件,深表歉意。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顾客致歉,也对当事咖啡师伙伴进行了安抚。Manner表示会优化门店运营安排,并加强对咖啡师伙伴的日常关心,提升咖啡师伙伴的工作舒适度,关注咖啡师伙伴健康。

网传视频显示,6月17日,上海两家Manner咖啡门店店员均与顾客发生争执:威海路门店店员情绪失控,将咖啡粉泼向顾客;另一家浦东门店店员与顾客激烈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2015年成立的Manner的定位是平价精品咖啡,门店面积小、单杯价格在15~20元左右。2018年Manner拿到了今日资本、H Capital、淡马锡等机构投资后,开始加速开店。截至6月20日,窄门餐眼显示,Manner总门店数为1295家。

虽然性价比较高,但Manner的出杯效率常受到消费者的诟病。在大众点评涉事门店的评价中,有消费者反映了该店“可能是全上海最慢的一家,9点40分左右点单,10点到店还要10分钟。”

【点评】Manner一天两起纠纷,是咖啡行业整体困境的集中暴露。近年来,中国咖啡品牌一边高速扩张,一边在激烈的价格战下疯狂内卷。为了压缩成本,企业将压力转嫁到员工身上,员工工作压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监管,最终情绪失控,把怨气泼向顾客。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关于Manner咖啡师工作强度的抱怨。这一事件足以给Manner敲响警钟,在高速扩张过程也要加强员工培训、做好员工情绪疏导等工作。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