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可以高枕无忧吗?
向长河
2024-04-27
+ 关注

4月19日开始,印度大选正式开锣,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和曾执政多年的国民大会党(国大党)展开对决。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议会实行两院制,分为联邦院和人民院。印度大选指的是人民院、即议会下院选举。人民院选举每5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建内阁。此次印度下院选举从4月19日持续至6月1日,分七个阶段,6月4日公布结果。舆论认为,73岁的莫迪领导的印人党占据着较大优势有望蝉联执政,莫迪将开启其第三个总理任期。

莫迪能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政绩斐然。在莫迪执政十年里,除了疫情期间受挫之外,印度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据《日经亚洲》日前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估计显示,印度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会在2025年超过日本,从而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二是实施政治改革,反腐倡廉,坚决打击家族政治和特殊利益群体,将大部分权力收归总理办公室。历史上印度是由数百个小邦聚合而成,可谓是一个“散装”的联邦国家,莫迪搞“大一统”的强人政治有利于经济、民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塑造莫迪的个人形象,增加了民众支持度。

三是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取得超过80%印度教人口的坚定支持,这是印人党占优的最关键原因。莫迪将“印度思想的去殖民化”确立为施政目标,改造国民的国家认知,加强了印度教主导地位,将印度打造成一个吠陀文明型国家,这些举措无疑能迎合印度大部分人口的支持。自2014年上台以来,莫迪提出《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统一民法典等,还通过建设新议会大厦、改造国徽形象等方式将去除“英国殖民遗产”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绑定。

随着选举的进行,不出意外莫迪将在6月初再次蝉联总理,他将成为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之后第一位实现这一壮举的印度总理。有专家说,莫迪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赢得第四任期了。问题是,莫迪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非也。

其一,印度经济只是“数字好看”,莫迪赢了“面子”,但“里子”并不光鲜。近年来,各种统计数字都说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但亮眼的经济数据隐含“猫腻”,底层人民并没有感觉日子好了。

印度官方智库国家转型委员会估计,“涉及多方面的”贫困率将从2013-2014年的29.17%下降到2022-2023年的11.28%。但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指出,正如印度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这项研究由于缺乏数据而存在局限性,从而令人质疑某些估计数字。从莫迪第二任期开始,印度经济便增长乏力,莫迪政府的解决之道是大举借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政府铺路、扩建铁路和升级电网等庞大的基础设施支出提振了印度经济,但印度近年利率普遍不低,大部分项目盈利压力较大,2023年政府支出的五分之一用来支付利息。

莫迪大力推行的“印度制造”计划也存在问题。政府为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措施所选择的行业,如电子、汽车、医疗器械等,主要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而且也不太适合教育水平低的印度人口。与外界印象相反,制造业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实并不多。莫迪2014年9月提出“印度制造”战略时,目标是到2022年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5%,而2023年这一比例是17%。

占人口大多数的印度农村的发展任重道远。今年2月,印度数千名农民发起“挺进新德里”的抗议运动,原因是不满农产品价格、债务负担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多轮谈判无果,游行示威演变成暴力冲突。这是继2020-2021年大规模抗议莫迪农业改革之后,印度农民再度走上街头向新德里进发。二度抗议的背后,反映了印度农民、农业和农村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浪潮中“被遗忘”的困境。

其二,莫迪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有可能是饮鸩止渴,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的凝聚力,甚至会加深印度的撕裂乃至分裂。从人群和信仰看,印度本来就是个“散装”拼凑的国家,大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必然会招致基督教徒、穆斯林的反感,过度施压可能引发骚乱。

从地区看,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会导致印度北方“印地语核心区”与南方“非印地语区”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人口少的印度南部各邦面向海洋,经济更加活跃,人口多的北部各邦面朝大陆,发展相对落后。南方在政治权力分配方面处于劣势,经济与政治的错配是引发政治撕裂的原因之一。

舆论认为,如果莫迪获胜,届时很可能根据人口重新分配议席,意味着大大偏袒人口更多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北部邦,南方各邦将更加不满。南北之间的分歧可能演变为分裂。

今年以来,印度执法局以洗钱、受贿等罪名先后逮捕了多名反对党领导人及地方首席部长。莫迪利用行政优势打压、削弱对手,与现代印度的所谓民主理念不合,只会进一步加剧政治对立与社会撕裂。

让“散装”的印度更散装,从长远看并非印度之福。

文/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供图/视觉中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