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人工智能通识课在更多大学“落地开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07:21

日前召开的南京大学新学期工作布置会透露,将于2024年9月面向全体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据报道,南大为此发布了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这也是全国首个由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AI)通识课。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加速乃至超加速的发展,而且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十八世纪的蒸汽机、十九世纪的电气、二十世纪的计算机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面貌,在二十一世纪,人工智能很可能扮演改变人类面貌的关键角色。

当然,不同的人对人工智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应当看到,理想的人工智能和现实的人工智能有所不同,世界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和我们能真实触摸的人工智能有所不同,被合理使用的人工智能和被滥用的人工智能也有所不同。在此复杂背景下,尤其需要面向大学新生开设有关人工智能的通识课。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学习、掌握人工智能,从而站在技术和发展的前端。但是,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无需只是基于对人工智能的赞美、拥抱、崇敬、膜拜,对人工智能包括现实中的人工智能的怀疑、忧虑、批判、警惕也可以体现在这一课程中。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或业余兴趣,对人工智能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课程自然有理科的维度,重点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在内的新理论。人工智能也可以有文科的维度,重点考虑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社会架构、全球治理、道德伦理、法律秩序、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从而对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前世今生、基本概念、基础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常见工具平台等有基本认知。大学生作为最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思维的群体,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风口,争抓创新的主动权,也需要富于全局观和批判反思的精神。在本科这个青年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让他们形成对人工智能科学合理的认识,应是当代大学的使命之一。

据介绍,南京大学将汇聚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课程资源,集全校之力规划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并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色予以安排。除了新生人人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外,还有若干人工智能素养课以及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

面对人工智能“八面开花”的发展趋势,此类课程模式无需追求定势,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回答“教什么”“谁来教”“何时教”“怎么教”“如何评”五大问题。理工科高校在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关科技知识方面有所长,强调数据思维、计算思维,探索与科研机构、产业企业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平台。而以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和艺术类高校,可在运用人工智能的综合能力和价值观伦理、社会实践调研等维度着力。如果说,培养大师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可遇不可求,那么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各科人才,则是一个现实可触摸且同等重要的目标。

人工智能通识课进大学校园,南京大学开了个好头,期待有更多的高校积极跟进。

文/缪因知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