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水运成本低廉,自秦汉至清代,一度又成为民间客货运输的首选。尤其是明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火爆,汉江涌动出“商品大潮”下的滚滚洪流。水运的兴盛,使汉江及其支流流域出现了一大批农副产品集市。如从清康熙到道光年间,陕西洋县从没有一处集市发展到了30多处,汉中盆地的烟草种植也发展到“商贾所集,烟铺十居其三四”,巴山中部的平利县也在“邑内物产,并无市肆”的情况下,发展成秦巴山区最大的生漆市场。
与此同时,汉江两岸出现一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如南郑、城固、紫阳、旬阳、白河等,纷纷成为南北贯通、客商云集的“都会”。水运,也让陕南、鄂西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与长江中下游市场形成互动,焕发出一江两岸的经济活力。
穿越秦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蛇盘鸟栊,势与天通”“栈阁北来连陇蜀”……穿梭于秦岭南侧、巴山北侧的汉江,不直通关中和蜀地,商周以前,人们沿汉江及其支流穿越秦岭、巴山,巧妙把水运与陆运叠加,开辟了多条连接四方的谷道,使得蜿蜒的山谷成为汉水沟通关中、中原、川蜀和长江的“坦途”,古代的交通智慧在汉江流域尽情展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条助力刘邦得天下的故道,因其北端为秦汉的陈仓县而得名,又因在嘉陵江上源东支流水源出散关之南,秦代曾在此设故道县,亦名故道。此路从陈仓向西南出大散关,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至今凤县,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经今两当、徽县至今略阳接沮水道抵汉中,或经今略阳的陈平道至今宁强县大安镇接金牛道入川。郦道元《水经注》称之为“周道谷”。
故道在蜀道北段中里程最长,途中不但要翻越散关附近的秦岭正脊,还要攀越青泥岭、马岭、老爷岭等大山,以及嘉陵江、汉水及两条支流间的分水梁八九处河谷,谷道中阡陌相连,物产丰富,村落众多。秦末汉初,故道已是人们穿梭往来的热门路线。东汉年间,武都太守在今略阳县西北的嘉陵江岸修建“梆阁栈道”后,使故道更为畅通,一度成为长安、汉中、成都间的交通要道。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褒斜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栈道之一,是秦蜀两地人民最早互相连接的通道。殷商末年,武王伐纣,在孟津观兵,巴蜀之师随征走的就是褒斜道。西周末年,周幽王走褒斜道征伐褒国,褒人将美丽的褒姒送给了幽王。酒色之徒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最终断送了江山。
褒斜道因褒水、斜水而得名。褒水为汉江支流,发源于秦岭南坡。从长安取道汉中、巴蜀,必经斜谷,后入褒谷。褒斜道是一谷二口,纵穿秦岭,大致走向是从今西安向南行,至户县折向西,经周至县至眉县,再折西南过斜谷关,沿石头河河谷东侧,经鹦哥嘴下寺湾、过石头河,翻老爷岭到达太白县,然后折而西南,沿褒水干流的狭谷,经孔雀台、褒姒铺,穿石门洞出褒谷口而达汉中。
史载,东汉年间,汉中郡守以“火焚水激”之法开凿石门隧道,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褒斜道虽没有高山阻隔,但沿途狭谷险段多且长,令人心惊胆战,视为畏途。尽管如此,秦汉魏晋各代都把褒斜道作为连通长安与汉中的主要通道。当年,刘邦为迷惑项羽,依张良之计在过褒斜道时烧毁栈道,以示“无心天下”,而“固项王意”……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由长安沿沣河而上,越秦岭经宁陕、石泉,到达汉中,这是子午道,也是刘邦就位汉王时走的道。中国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南北走向的大道就是子午道。这条道,北端由长安正南进入子午谷,因而得名。子午道重山叠岭、道路崎岖、老林密布、居民稀少,因而利用率比较低,西汉时已废弃,汉平帝年间,王莽复开后才更名子午道。此道是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也是通往四川东部各州郡的捷径,还是安康通往汉中和襄阳通往汉中的道路,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在不同历史时期,子午道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道,新老线并用,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唐天宝年间,开辟了“荔枝道”,经西乡、镇巴至四川涪陵,成为继金牛道之后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径。北宋时期,子午道是商旅由长安去洋州(今洋县)、金州(今安康)的大路。
傥骆道是由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的又一驿道。此道北口从周至县入西骆谷,沿骆峪,越兴隆岭,沿西水河、华阳至洋县,出傥谷到汉中,共765里路程中,有500里谷道,可谓“绝揽萦回,危栈绵亘”。在北段的骆谷关附近,有著名的十八盘山和老君岭,道路蜿蜒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南侧黑河各支流间,升降起伏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过秦岭南脉后,在洋县境内又有八十四盘,常有毒蛇盘桓于竹木间,凶险异常。
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出骆谷以攻魏,魏将钟会伐蜀,亦出兵傥骆道。尤在唐中后期,傥骆道使用更加频繁。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