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鲲鹏击浪》将于12月18日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盛大开播。
《鲲鹏击浪》以青年毛泽东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这期间,他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北大图书馆结识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创建湖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不平凡的三年,毛泽东从一个信奉教育救国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填补空白,再现伟人革命青春
发布会现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高度肯定《鲲鹏击浪》有三大突破:“这部剧最大的开拓不仅仅是填补一个空白,还进行了一次深耕,把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在北京三年的生活经历很细致地展现出来,能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第二个开创,反映一代伟人的青春故事,我们需要年轻的演员。它给未来创作新模式,我们怎样培养年轻演员带来了启示;第三,它给电视剧制作开创了新格局。以紫禁城影业为代表的影视机构,精诚合作,再度擦亮金字招牌,他们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能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在新时代如何讲好毛泽东同志的故事,如何在当下年轻人中形成广泛的共鸣,这是《鲲鹏击浪》在创作和制作中不断摸索和突破的课题。“《鲲鹏击浪》做到了守正创新,大胆启用新人演员,让观众见到一个更有青春活力,全新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和既可爱又坚定的杨开慧形象。它将这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拍出了生活烟火气,让观众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看到毛泽东同志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用一个词概括《鲲鹏击浪》,就是青春。“年轻的演员演绎年轻的毛泽东,以更加鲜活真实的艺术表达,聚焦青年毛泽东的个人成长和情感生活,剧情层次丰富,让毛泽东从历史伟人回归到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他从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青年,成长为拥有坚定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启迪年轻观众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育出的新思想和生命力。”
毛主席和湖北有着不解之缘,毛泽东当年北漂就是从武汉乘火车去北京。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红艳表示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开播向伟人致敬的电视剧《鲲鹏击浪》,恰逢其时。“展现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建党之前这段人生辉煌的作品尤为难得。这一时期恰是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关键时期。《鲲鹏激浪》用全新视角,解读那段厚重的历史,燃情讲好伟人青春的故事、奋斗的故事、信仰的故事,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从中吸取力量。”
6000人中海选演员,意外找到最合适的TA
《鲲鹏击浪》由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操刀剧本,著名导演刘飚执导,曾组织拍摄过《外交风云》《彭德怀元帅》的金牌制片人高军担任总制片人。剧中主要角色大胆启用了刘承林、米卓清等一批新人全“新”演绎,并邀请了于洋、董勇、丁柳元、王志飞等实力演员助阵。全剧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贯穿人物对社会和人生的叩问思考,成功塑造出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蔡畅、萧子升、陶斯咏等一批热血青年风华正茂的青春群像,他们那似烈焰燃烧般的热情,他们那把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他们那勇于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将引发当代青年的共鸣、共情,激励当今每一个年轻的灵魂,启迪当今青年努力奋斗,迎难而上,向阳而生。
首播发布会上,总编剧马继红深情告白《鲲鹏击浪》:“今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但是我的心是滚烫的。从清新美好的春天到暖阳照耀的秋日,从烈日炎炎的夏天到寒冷刺骨的冬天,这颗种子从播下、发芽到抽枝散叶,如今终于含苞绽放。”她表示,从《鲲鹏击浪》走出来的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一定会走进全国电视观众心中,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喜爱。
回顾拍摄历程,面对众多“亲爱的”创作伙伴,《鲲鹏击浪》导演刘飚在现场激动落泪。他表示《鲲鹏击浪》是一部关于理想、信念、情感和爱的青春记忆。“它是在写人,生动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年轻人,写年轻人的心灵成长,写出了他们为追求理想和信念,为自己所爱的国家所付出的牺牲和奉献。”
《鲲鹏击浪》的选角尤为艰难,几度陷入绝境,又柳暗花明。总制片人高军现场透露剧中主要角色都是从全国6000多人中海选出来的。拍摄前,剧组花了20多天,专门组织主创人员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北大红楼、韶山毛泽东故居、板仓杨开慧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等革命圣地,深度围读剧本,上党课,对演员进行思想教育、心灵净化。高军现场分享了毛泽东、杨开慧扮演者的幕后故事。“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演员。扮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刘承林和扮演杨开慧的米卓清是在我们选角进入绝境时,一个偶然巧合下,终于等到了他们的出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