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3-07-14 09:33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第三条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发展环境,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产要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需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刚性约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质量发展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必然是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原则的发展。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配置和组织的改善,规模经济,知识、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等等。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具有澎湃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必将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着力点

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仅列举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顺序发展的“串联式”过程,用了200多年发展到目前水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并联式”过程。我国坚持“四化同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需要坚持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

新征程上,“新四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等。在信息化方面,抓住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这一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继续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城市生活。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到2035年,我们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顺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将大大增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从消费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扩大消费不仅包括扩大消费规模,更重要的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不仅需要在消费环节发力,也需要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在生产和分配环节完善相关制度,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在流通和服务环节优化环境,使居民获得感强愿消费。

从投资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第一,投资通过促进就业等方式,为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提供支撑。第二,投资是解决供给与需求不适应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第三,充分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作用,也需要扩大创新领域的投资,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产业投资的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投资,以促进结构调整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当前,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但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链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并跑”。抓住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机遇,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和对话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在重要科技领域“领跑”。瞄准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三是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提供支撑。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具体而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产业优势需要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需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正在由过去发挥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向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为基础的新的比较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关键在于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从过去以“引进来”利用国际资源为主,转向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吸引国际优质资源、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注重加强合作创新;二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有序放宽市场准入;三是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支持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研发活动。

同时应当看到,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比如,汇率波动风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等,都可能波及我国经济安全。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文/洪银兴(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新华社 2024-11-15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人民日报 2024-08-30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24-07-24
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日报 2024-06-26
让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求是》 2024-05-27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人民日报 2024-05-16
全国政协召开“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协商会
新华社 2024-05-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