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艺术影片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办 期待艺术电影不再是“孤勇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5 09:30

“为了拍出《脐带》这朵花,感觉我们公司都快办不下去了,对我们这种小体量的公司来说,拍这个项目,真的像一个‘自杀性’的选择。”日前,坏兔子影业创始人、演员姚晨在“艺术电影展·2023 春华夏繁主题展映暨促进艺术影片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一语道破了艺术电影创作与生存的艰辛。

近年来,艺术电影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通往繁荣之路的过程也需要艰难跋涉,大部分艺术电影还是徘徊于票房的“边缘地带”。那么,如何提升电影生态环境,促成艺术电影持续升温,行成良性发展?业内人士提供了他们的思考与建议。

圆桌B组 2.jpg

电影市场蛋糕持续做大,艺术电影已经不再是“小饼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艺术院线、艺术电影的屏幕都在增加,接受艺术电影的人和过去相比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都得益于电影行业的蛋糕大了,为艺术电影流出了更多空间,“原来的艺术电影可能只是小饼干,20、30万的票房就觉得很不错,但现在已经有了过亿的艺术电影,500万以上的也很多。”

中国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导演认为,美国的商业电影热潮退去之后,中国电影很多观众慢慢回到了现实,”跟现实更有共鸣价值的影片越来越多被关注,这也是给艺术电影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以青葱计划为例,有35个青年导演达到了国家的100万的扶持金,现在拍出来的电影已经有20部左右了,走进电影院有6部,最好的成绩是达到了两三千万的票房,这样的情况。我自己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因为我们从投入产出比来讲,都没有非常高的成本,基本成本都是五六百万,没有上千万的。”

1684117102910.png

然而,虽然艺术片的总体趋势在上升,但尹鸿教授也指出,艺术电影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电影都具有同等的可能性,得到观众认可,需要很多的因素和条件;第二,中国的艺术影片的供给不充分不足,还不足以完全培养起观众看艺术电影的习惯。世界大部分的艺术电影院都是靠全球的艺术电影来支撑的,但目前我们的艺术电影总体上来讲,优质的艺术电影的数量太少,培养不起市场,而如何解决发行放映终端的问题,让好的电影能找到对的电影院和对的观众,也是需要细究的问题。”

创作者大多是孤军奋战

坏兔子影业近年来一直在扶持青年电影人,希望促进电影的类型多样化,在姚晨心中,好的艺术电影就是能够产生共情共振的电影,而《脐带》显然带给了她这种感觉,使得她义无反顾地走到了现在,“在每个青年导演的内心,电影项目就像是心里生发出来的一个小芽,被我们看见了,我们在预判它的未来,然后用心地去保护它,去浇灌它,为它除虫,为它施肥,直到它开出花朵,结出香甜的果实,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

微信图片_20230515100828.jpg

2019年姚晨监制并主演的《送我上青云》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由于题材具有一定的社会话题性,扩大了传播,最终以近3000万的票房成绩收官,取得了收支的平衡。

而此次的《脐带》的成本更低,坏兔子影业为它搭建了顶级的幕后团队--曹郁亲自担任摄影指导,姚晨监制、在现场兼任表演指导,获得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的张一凡担任剪辑指导,而声音指导、美术指导、造型指导也都是行业大咖。在后期的整个宣发过程中,中影也在不遗余力帮忙做所有的宣传、发行的工作,甚至联合资源帮我们做免费的放映、路演,大家都有一种不服,我们对于市场的不服,我们希望能够让这样的电影有奇迹,每一个人都拼搏到了最后一刻。有如此优秀和纯粹的创作者的保驾护航,电影的呈现相对完美的,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但是,票房却只有150多万,其实,当时想过《脐带》这部电影票房会惨,我们也没有对它有过高的预期,但是确实没有想过会这么惨。”

微信图片_20230515100833.jpg

田波导演也用“惨淡”形容自己执导的传记片《柳青》,“我想用这部电影展开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生活画卷,力争让观众看到一位交织着家国情怀与追梦决心的伟大人民作家形象,拍出史诗的感觉,但历经六年终于上映,票房‘沦陷’了,没有办法。”

微信图片_20230515100836.jpg

对此,尹鸿认为,目前的大多数的艺术电影创作还是在做“孤勇者”,每个环节都在孤军奋战,“一些小的电影公司已经把身家都投进去了,再去做大规模的发行是不太可能的, 在国外这种项目都是由大公司替他发行,甚至在全球发行,就保证出品方安心把片子做好,也会和发行公司沟通,片子怎么做的既是文艺片的特色,但是又同时满足特定市场的需要,保证产业链的完整。”尹鸿认为,目前虽然有艺术院线的联盟在解决终端放映的问题,但未来还需要很多联盟,“投资联盟、出品联盟、推广联盟、发行联盟,这样才能集中起更多的力量,为艺术片的繁荣发挥更大作用。”

艺术电影应该达到“适销对路”

姚晨和田波作为一线创作者提出的问题,也让人去思考艺术电影是否要以票房为衡量?是否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

中影股份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副经理陶鹃瑜更愿意拿“好电影”作为标准,而不是刻意区分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中影股份每年出品的影片有自己原创开发的,也有对外参与投资的,每年的体量比较多,差不多每年20部到30部,我们没有把这两个品类做特别严格的区分,我们的标准就是优秀的电影,考虑的维度也并不仅仅是票房,还是从这个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和它的思想性。”

1684117153798.png

李少红则结合自己在法国做电影的经历指出:“在西方电影里,没有很严格地区分什么叫艺术片,什么叫商业片,只是用人文的一些类型来分化,这一点是比较科学的。”李少红表示,法国电影是由市场来进行文化类型化的区分,“在巴黎,影院的划分很细,在主要的商业街区上,最重要的就是两类影片,一是好莱坞的英语的类型片,一个就是法语的类型片,类似于咱们所说的商业片,另外则是有法国色彩的影院。在商业区后面的街区,会有一群电影院,这种电影院叫做外国语的电影院,实际上就是有一些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电影在这种地方放映,法国的电影文化中心支持的也是这类电影院,他们会计算这类影院一年能够放多少影片,活下来需要多少资金,如果还差一些钱的话,可以到电影中心来申请资金,让这些影院活下去,放映多元文化的电影,而这类影院培育起来的观众还是很多的,大家不会去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去跟这样影片的票房做对比,艺术电影,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担负着对于电影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有电影创新的需求。”

1684117452075.png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总负责人孙向辉提倡市场细分,“艺术电影跟商业电影的发行方式肯定不一样,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为什么反响那么好,因为我们调动所有热爱中国古诗词、上过叶嘉莹老师的课,知道叶嘉莹老师的观众,所以,艺术电影需要有人去积极调动其中的因素。”

孙向辉说:“电影资料馆在十年前就已经就打破了‘只放资料片’的刻板印象,在每周三设立了国产电影放映日,10块钱的票价,之后又扩展多元化影片的放映,在去年有疫情的情况下,资料馆的票房是过千万的,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国产影片,上座率保持了45%以上。”

而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也在积极推进,这个联盟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和塑造在全国的加盟影院。但是,孙向辉透露,全国艺联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多优秀的艺术电影目前“不甘心”在艺联放,“这些影院的出品方、制片方总认为应该投到大的院线上去,这才能够挣多一些钱,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达成经济结构中所有要素的适配性,也就是适销对路,但现在的状态是,我们的艺术电影适销不对路,我希望如果某部电影不是一个全线的商业片,是不是可以与艺联来合作,形成一种长久的共情。”

积极扶植新生力量 依然充满信心

业内人士在研讨会上表示,经过疫情三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市场环境、行业规则、内容制作、合作模式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中国电影人从未放弃探索之路,电影行业正在变得更加理性。

姚晨表示,要好好地复盘和反思《脐带》,“电影生态能更加好起来,需要各个层面的支持和电影人共同的努力。”而尹鸿则鼓励姚晨道:“《脐带》这样的制作过程体现出了艺术精神和艺术勇气,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这种新生力量的成长。”

1684117332503.png

田波导演则表示,尽管《柳青》票房受挫,但是自己依然充满信心,“我的第二部作品依然是人物传记。”

李少红导演认为,尽管有些艺术作品口碑不俗、缺少票房,但口碑其实也是可以量化的,“它是未来的价值,未来的数据,会为创作者带来新的机遇”,李少红说:“青葱计划就是在给未来电影输送的导演人才,首先有创造力,有艺术的水准,还有它的专业性技术能力,这三点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我们的着重点是在于给青年导演创造第一部影片的机会,然后,选拔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导演,能够走上导演的这条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政府拿出了培养基金、扶持基金,投了这些青年导演的潜力股,以此扶持他们。而年轻导演的成长需要过程和时间,可能是要通过两三部才能够交出满意的成绩。”

陶鹃瑜表示,中影股份期待在未来3到5年的时间内,推出30-50部中小成本的电影,为整个中国电影行业培养新的创作力量。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电影体系建设不仅是电影重工业体系,也包含着艺术、电影和其他的电影之间相互融洽的完整产业体系,这是未来需要去着力认识与解决的问题。而此次的“艺术电影展·2023 春华夏繁主题展映暨促进艺术影片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也意味着国内从此有了一个常规的、可持续进行的“艺术电影展映”活动,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国产艺术影片能够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业界也将汇聚起优秀创作者的力量,为从寒冬中走进春天的中国电影业带来希望和向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致敬经典 16部中外影片亮相“国际修复电影展”
中国新闻网 2024-10-30
2024年电影暑期档持续“上新”
人民日报 2024-08-12
《2023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下沉市场增长明显 国产影片成票房主力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1
“艺”起归来|2023中国电影:花最少的钱,拍出高质量的电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中影预约”发布贺岁片单, 预约心仪影片,人数够了即刻安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2
电影分线发行模式渐行渐近 助中小体量影片突破市场上限
证券时报 2023-11-17
暑期档多部影片上演逆袭好戏,创新和口碑成爆款影片制胜法宝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05
80多部影片陆续定档,暑期档推动电影市场回暖
经济日报 2023-06-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