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中关村论坛获悉,“健康”是2021中关村论坛的三大主题之一,论坛期间,将围绕生命健康科学研究、抗疫合作、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等议题,举办传染病防治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第二届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智慧医疗创新论坛等多场“健康”主题平行论坛。
深度探讨新冠疫苗发展趋势
今年中关村论坛期间,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将联合主办“第二届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围绕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概况、各条技术路线新冠疫苗研发进展、新冠疫苗研发关键共性技术、新冠疫苗免疫接种策略、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及应对、病毒变异对新冠疫苗有效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进行深度探讨。
国际化,是中关村论坛的显著特点。2021中关村论坛致力于搭建政企研交流合作的专业化平台,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创新思想和发展成果。
为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外专家及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也将在论坛期间联合主办“传染病防治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论坛”,以深入探讨全球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合作、疫苗和药物研发国际协作两大议题。
据了解,论坛将邀请相关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代表围绕“传染病防治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主题开展跨界对话,旨在促进中外传染病防治领域生物医药科技合作和创新,探索建立以科技合作为纽带的全球健康治理传染病领域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专家学者交流平台。
在这些平行论坛上,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的“基于新佐剂的重组新冠疫苗研究”、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疫苗研发与监管部门副主任大卫·罗宾逊的“针对大流行疾病疫苗的全球制造技术创新”等报告,将就医药健康前沿技术创新展开交流;中国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的“疾病防控与健康中国”、北京大学谢晓亮院士的“新冠疫苗加强第三针”等报告,将为构筑全民防疫阵线提供重要指导。
北京力量为抗击疫情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9月18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21.7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10亿人。
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和北京市及时建立协同机制,支持在京单位牵头国家级疫情科研应急项目约78项、近4亿元。科技部还支持北京在疫苗、诊断试剂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已经应用到科技“抗疫”中。科技部还和北京市进一步完善部市协同攻关机制,开展疫苗和药物领域的研发布局和能力建设。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北京市推出国内首个上市的抗原检测试剂、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中和抗体药,目前已有4支疫苗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5个团队的中和抗体药获批临床,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累计向全球供应疫苗34亿剂,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国药中生公司杨晓明教授的“发挥创新优势,护卫人类健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彭华研究员的“新一代新冠病毒融合蛋白疫苗的设计与研发”、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教授的“国产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究进展”等报告,将展示在京科研单位在科技“抗疫”中的成效与新进展。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抓住医药健康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互联网医疗生态圈走向闭环
近年来,医疗服务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简单的看病问诊发展成为智慧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以AI技术为主的生物创新药研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线问诊、在线开方、线上结算到药品配送等,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圈逐渐走向闭环。
2021中关村论坛期间,以“智慧医疗发展前景与展望”为主题的智慧医疗创新平行论坛,将围绕智慧医疗创新发展暨国际合作进行深入探讨,以推动“两区”建设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契机,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支撑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作用,展望智慧医疗发展前景,数字赋能健康北京建设。
健康与医药共生共荣,智能与健康相互赋能。近年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设施和解决方案与健康医疗场景加快融合,智慧医疗成为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就医体验、改善医疗服务的新路径。
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以推动医学知识AI化、医疗信息云化、医疗资源网络化、健康服务远程化,探索数字化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建设数字化医院,推动实体医院医疗资源在线化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