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10期特别节目《电影中的印记》,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第一期。节目以创意性的叙述模式讲述党史故事,融合电影番外篇、短剧、交响乐、声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一经播出便得到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关注。这档正当“潮”的节目,究竟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原创模式、高标准制作,打造电视文艺“新物种”
电影自1895年诞生之日起,便以“第七艺术”的身份承担着表意和传情的独特功能。让电影走进电视,两者的跨界牵手正在《电影中的印记》中碰撞出丰富的化学反应。
《电影中的印记》第一期,黄渤携手党史专家孟祥青、电影专家谢飞、美术专家霍廷霄,带观众一同走进《开天辟地》(1991)和《建军大业》(2017)两部经典影片,用“欣赏影片+深度访谈+实景演绎”的原创多元形式,重温这段历久弥坚的历史片段,重回那个波澜壮阔的觉醒年代。
首期节目以“建党建军”为主题,让《开天辟地》和《建军大业》两部经典影片跨越时空完成了一次“对话”,同时邀请黄亚洲、胡立德、王霙、孙继堂等《开天辟地》的主创及主演和《建军大业》的编剧赵宁宇,对影片内涵与细节进行解读分析,深入影片背后、透视历史细节。
以电影级的制作水准再现历史瞬间。《开天辟地》中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秘密离京的片段,在张桐、杨玏的倾心演绎下为观众再次带去感动;情景舞剧“南昌起义”,更将《建军大业》中的经典桥段搬上了舞台。通过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维度,《电影中的印记》让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为人们带来更细腻也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历史为骨,艺术为翼,“轻”“重”结合展主旋律节目责任担当
党史故事是“重”题材,《电影中的印记》注重“重”的同时,更从细微处见功夫。第一期节目中,电影导演谢飞拿出了一本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他父亲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OOOOO之招”。这段话写于1921年6月29日,而这五个圆圈,谢飞导演的父亲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日记作为私人物品,本应是轻盈、自由的,但在那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年代却不能尽数记录,革命的艰难与艰辛不言而喻。
类似“日记”这样的细节在第一期节目中比比皆是,《电影中的印记》正是通过这样的“小”细节,带领观众重回革命年代,了解革命故事。通过“轻”叙事讲述“重”故事,以真情实感带动观众情绪,让宏大叙事不“绝缘”于年轻观众,更在一系列年轻态的话语和形式中去亲近更广大的受众。
而节目对于主旋律作品叙述的探索,也给同题材作品的创作、创新带来更丰富的启示:仅有好故事不够,讲好故事才是节目创作的更关键命题。
以红色精神为内核,在精耕节目质量的同时,深挖当下观众对主旋律题材求新求变的需求,《电影中的印记》是一个起点,正在为精品文艺的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疆界。
编辑/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