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哉!当美国人开始向中国人“劝孝”
北青艺评
2020-09-20
+ 关注

迪士尼公主变成东方孝道公主

看过《花木兰》,感受只有一句话:刘亦菲真好看。然后呢?没了。

看到网上有人吐槽说,影片歪曲中国形象,还原历史不认真,像是宫廷里可以随便散步,在北方住福建土楼,门上的对联还很没有文化……也许是吧,可也没什么感觉。迪士尼的童话呀,又不是纪录片,不像就不像了。可是,真的不好看,这就麻烦了。

这一版的《花木兰》,对应的不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木兰辞》,而是22年前的同名动画片。我年纪不小了,还记得当时中国观众的反应,说怎么把花木兰画成这个样子?小眼睛、厚嘴唇,一点也不好看,老外就是刻板印象。可是,电影好看、木兰可爱,于是样子不好看也就能接受了。这次则完全相反,迪士尼终于选了中国人也觉得好看的演员,可是除了这个,片子就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了。

真人版没有动画片好看,是全方位的。首先,动画片改编成真人版,过去很多充满想象力的细节就不能用了。比如雪崩的时候,一支箭射出去,动画可以把木兰、李翔和马都从悬崖下面拉上来,这种反重力的设置,现在就没法拍。还有最后决战的时候,士兵们摇身一变,都化妆成后宫的妃子,虽然好看,但是也没办法放到真人版里面。电影满足于挑出一些还能用的部分,却没有构思新的段落,所以尽管故事勉强顺下来了,情节却显得很简陋。

其次,真人版把电影里的音乐全都去掉了。先不说动画片里的歌都很好听,从功能上看,加入歌曲更利于抒情,像是在叙述中加入独白,也可以更好地凸显电影的节奏感。真人版里有一处,是士兵们聚在一起讨论各自喜欢什么样的姑娘,这是从动画片的插曲里延续下来的。唱出来很有趣的内容,讲出来就很无聊。木兰说她喜欢的姑娘,要勇敢、风趣、聪明,姚说那不是我吗?洪辉说那一定不是你,然后所有人都哈哈大笑。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电影里见过这么让人尴尬的笑话了。

再有,动画片里成功的元素,除了木兰,还有从旁协助的木须龙,真人版则把活生生的木须换成了抽象的、符号性的凤凰。相比从前的少女木兰需要一个插科打诨、有时还会帮倒忙的伙伴,真人版更想强调的是战士木兰依靠内在的信念。在决战的时候,凤凰在木兰身后展开翅膀,像是《圣斗士星矢》里的“不死鸟”一辉,电影想要说的是,拥有了力量的木兰已经和祖先的荣耀融为一体。

总体而言,尽管情节还是对动画片的延续,真人版却把动画片最宝贵的两个特质——想象力和幽默感——都舍弃掉了。于是童话变成了成长小说。那么,木兰还是迪士尼公主吗?如果硬要说是,那么新的木兰大概可以叫做:来自东方的孝道公主。

“替父从军”变成“作弊考生” 

从前,一部电影只要讲好一个故事就行了,需要扩充的时候,就在情节上、情感上下功夫。现在这些都不允许了,必须要讲到观念冲突才行。每个主角都是知识分子,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然后通过整部电影,终于获得了一个(自以为)稳定的形而上的答案。真人版《花木兰》来得最干脆,直接把观念冲突刻到了木兰家传的剑上:“忠”、“勇”、“真”,将其称为美德的三大支柱。“忠勇”自然是中国的传统价值,如果要加上第三个字,大概可以是“信”,却不太可能是“真”。作为美德,“忠勇”更多偏向行为,电影则借助指向内在自我的“真”,将“忠”和“勇”带动起来,又将“真”具体落实到木兰对女性身份的隐瞒上。这自然很新鲜,却和代父从军的主题很不协调,军营似乎成了木兰编造履历主动报考的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性别意识的觉醒。

电影的这种不近情理,是说教欲过甚的结果。看起来直接讨论,未必就是直接面对。绕了一大圈,最后其实回到了非常保守的价值立场上。篡改过后的“忠”、“勇”、“真”相提并论,也将“真”纳入到“忠勇”的限制之下。电影讲得很清楚,木兰不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才回归女装,只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气”,以成为一名更好的战士。电影并没有给“自我”留下空间。

回归家庭,堪称好莱坞最大的陈词滥调

在动画片里,木兰还能在插曲《Reflection》里寻求“内在的自我”;到了真人版,“真”却不过是实现“忠勇”的方式。尤其耐人寻味的是,电影最后又被落实到“孝”上。电影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是“place”,从头到尾不断敲打:认清你的位置!你如何能为家族带来荣耀?!很难想象,新文化运动一百年过去,中国人竟然会有被西方“劝孝”的一天。

何况这里的“孝”,也显然不是北朝民歌里质朴、健康的情感,而更接近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视角。本来木兰从军是被迫之举,回家才是初衷。电影却让木兰对皇帝说,自己从军是做出了让家族蒙羞的选择,因此现在必须回家补偿家人。回来还要各种道歉,拷问自己的灵魂,再加上此前现出女儿身的时候,将军要将木兰驱逐,她竟然说:“我宁愿被处决”。我心想,难道木兰还要自刎谢罪吗?

种种苛刻的要求,让人想起中国封建时期一些广受抨击的讨论:譬如嫂子掉到水里,小叔要不要去救,有了身体接触是不是就败坏了礼教之类。因此,真人版《花木兰》的问题并非如一些评论所说,在于没有耐心讲好中国故事。而是电影回到封建中国,讲了一个曾经也许还合乎情理,但对今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却已经显得陌生,甚至使人厌恶的故事。

事实上,强调回归家庭,堪称好莱坞近年来最大的陈词滥调。“速度与激情”系列每到结尾,主要角色就要围成一圈喊一次家庭口号。最新一部衍生电影为了将此前在电影中杀人如麻却又大受欢迎的杰森·斯坦森“洗白”,也搬出家庭做借口。似乎为了家庭,其他什么都可以一笔勾销。从中可见当前美国大众文化的保守趋向。

真人版《花木兰》也是在这个潮流上寻求东西方大众文化的公约数,不过出于电影对中国的想象,在木兰身上增添了更多逆来顺受的特质罢了。只是这种想象中的文化融合,未免忽略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底色,难以唤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在我看来,相比真人版《花木兰》不够成功的遗憾,也许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不以为然,才是更让人欣喜的事。

文 | 北大獾  编辑 | 陈凯一

相关阅读
真人版《小美人鱼》:肤色不是问题,保守才最致命
北青艺评 2023-06-03
可以对比看看了!真人版和动画版《花木兰》将同日发布4K碟
Mtime时光网 2020-11-09
《花木兰》流媒体收入或超2.6亿美元 比《信条》上院线赚钱
Mtime时光网 2020-09-19
《花木兰》两头不讨好
金羊网 2020-09-18
徒有其名的迪士尼电影 并不是中国人心中的“花木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9-14
凤凰代替木须龙,巩俐出演新角色仙娘…解析《花木兰》幕后
新京报 2020-09-13
刘亦菲发来问候! 电影《花木兰》预售已开启
时光网 2020-09-09
《花木兰》上线:流媒体Disney+付费猛增193%
澎湃新闻 2020-09-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