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落幕 央音包揽管乐(铜管)比赛五项大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0 08:46

当金钟奖决赛舞台上圆号饱满的音色逐渐消散,评委席上响起一片低沉的赞叹。这不仅仅是对青年演奏家精彩演绎的赞赏,更是对中国管乐几十年艰辛跋涉后的集体致敬。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近日在成都落幕,其首次增设的管乐(铜管)比赛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而最终管乐(铜管)比赛五个奖项全部花落中央音乐学院,展现了中国管乐教育的跨越式进步。

从“沉潜蓄势”到如今的“艺惊四座”,中国管乐正在完成一场华丽的蜕变。“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业内最高奖项,管乐项目的纳入标志着其行业地位的提升,对全国管乐水平的考察意义重大。”金钟奖管乐(铜管)组评委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刘洋感慨表示,“这场比赛,见证了中国管乐教育几十年积累的成果。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从技术追赶到独到的音乐表达,这条路我们走了很久,但每一步都算数。”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一名金智成

获奖 五座管乐金钟央音尽收囊中

此次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展现了选手们的绝佳实力。在这场强手如林的角逐中,中央音乐学院大二学生金智成凭借其精湛的圆号演绎,拔得头筹。得知自己获得了第一名,这位年轻的演奏家腼腆地笑了。“拿到第一,我真的很开心。国内比赛竞争这么激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运气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在专业上的付出,还有学校和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

尽管年纪尚轻,金智成已是国际赛场的常客,从16岁摘得第17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铜管组银奖,到17岁荣获第75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一系列国际大奖早已为他铺垫了坚实的艺术道路。然而,他将此次金钟折桂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将其成长的关键转折点归于母校和恩师。“自从遇见满燚老师之后,我整个人变化很大,从小性格内向的我,不仅专业热情被激发,心扉也渐渐打开了。” 他的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圆号教授满燚,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爱徒,眼中满是欣慰,“性格是会影响到演奏家气质的,从最开始的内向害羞,到如今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金智成改变了很多。”

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在准备金钟奖的同时,金智成还在准备着德国的第19届埃俄罗斯国际管乐比赛,两套曲目完全不同,压力如山。“三月份学校内部进行金钟奖选拔时,我特别焦虑。那段时间满老师为我付出了很多心血,不仅频繁为我加课,还经常通过视频指导我练习。” 五月初赛结束后,他全力备战德国比赛,九月回国后仅休息不到五天便立刻投入金钟奖的最终冲刺。金钟奖全程需要准备八首曲子,曲目难度层层加码,尤其是巴赫的曲子,对原本不熟悉巴洛克风格的他构成了巨大挑战。“满老师就一句一句地带着我分析,让我反复听大提琴版本和其他巴洛克作品,这个过程中我对音乐的理解又加深了。” 满燚独特的教学理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不会简单地告诉他这里该强还是该弱,而是共同磨合,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大方向正确,细节处理上我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与此同时,中央音乐学院长号教师郭玎泰的身影同样活跃在赛场上,并最终荣获管乐(铜管)比赛第四名。与其他选手不同,他需要平衡好教师与参赛者的双重身份。“在备战金钟奖的大半年时间里,我白天在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排练,课后指导学生,晚上则投入到个人曲目的练习中,常常练到深夜。” 郭玎泰的生活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然而,在他看来,教学与参赛非但没有互相冲突,反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为学生分析作品、解决技术难题,也在不断梳理和深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当站在赛场上作为选手时,我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参赛让我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这些经验都会反哺到今后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从容地面对舞台。”

而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小号副首席陈嘉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一学生李佳芮,中央歌剧院小号演奏员、中央音乐学院首位铜管博士郭志成,分别获得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二,第三和第五名,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扎实的功底都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微信图片_20251110124005.jpg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第二名陈嘉伟

培养 系统科学培育铸就脱颖而出

中央音乐学院包揽金钟奖的管乐奖项绝非偶然,而是其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长期积淀的成果。从教学机制到师生互动,从演出实践到后勤管理,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管乐人才培养生态。

“金钟奖过去没有设立管乐奖项,主要是因为国内管乐水平和国际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国家的管乐起步较晚,早期水平与国际尚有差距。” 刘洋见证了中国管乐的漫长跋涉,“2000年我去德国留学时,整个音乐学院的中国学生屈指可数。”然而,转机出现在2000年至2005年间出国深造的一批学生身上。他们在海外学习七八年后,于2012年左右陆续归国,带回了先进的演奏方法、纯正的音色理念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管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央音乐学院对生源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刘洋表示,“前年我们修订了招生简章,大幅提高了曲目难度。十年前的标准已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水平。”学院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部分专业即便未能招满名额,也绝不降低录取标准,以维护整体教学质量和学习氛围。

在教学体系方面,中央音乐学院构建了因材施教、多维支持的教学机制。“BOB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每年为学生提供5万元经费,用于举办音乐会、参加大师班或国际比赛,有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刘洋透露,学院还会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适合乐团发展的,侧重乐队片段训练;具备比赛潜质的,则向独奏方向引导。”

中央音乐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演出机会。据金智成透露,此次金钟奖在校内进行了两次选拔,学院还特地为即将参赛的选手们安排了三场演出,让大家有充分的机会熟悉舞台环境。在金智成看来,这些实践经历极为珍贵,“学校安排的大量演出,让我们在不同环境、不同观众面前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他特别提到,铜管乐器对环境十分敏感,“湿度、温度都会影响音高。在四川潮湿环境中吹奏更为舒适,而在北京就需要更充分地热身。”这些经验使学生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类比赛环境。

而备赛过程中,中央音乐学院的各个部门也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学院提供机票、酒店等资助,教研室全力配合:铜管专业的老师负责选拔和计划,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的老师协调伴奏时间,系办公室的老师则全程跟队,照顾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让参赛选手能够毫无后顾之忧,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比赛。

行业 从“沉潜蓄势”到“艺惊四座”的跨越

近年来,中国铜管乐器演奏家在国际舞台上日渐崭露头角,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为一种群体效应。在金智成之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圆号演奏家曾韵,正是我国本土培养的优秀青年演奏家代表。2019年,曾韵在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不仅实现了中国在这一顶级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铜管演奏水平已跻身世界顶尖行列。2023年11月,曾韵考入柏林爱乐乐团,并于2025年6月通过试用期,正式成为该团终身圆号首席。

此外,小号演奏家杨洵霁、陈嘉伟、纪政旭,长号专业的张智桐、李佳芮等青年演奏家,也纷纷在国际赛事中斩获大奖。这些中国铜管演奏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精湛技艺,让“中国面孔”成为国际音乐舞台上亮丽的风景线。

 微信图片_20251110124110.jpg

金钟奖闭幕式,选手们在后台合影

“铜管能纳入金钟奖,也跟管乐这些年的发展有关。以前学管乐的人没那么多,舞台上的独奏家也少。但这几年,不仅学的人多了,还出了不少国际大奖得主。所以金钟奖今年把铜管纳入正式项目,也算是水到渠成。”刘洋认为,金钟奖首次设立铜管奖项,标志着中国管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纵观本届金钟奖铜管选手的水平,刘洋认为已经完全跟国际接轨,“这次金钟奖的评委里,有一些作曲家和指挥家,他们虽然不是一线铜管演奏者,但听完比赛后都很惊讶,没想到中国的铜管进步这么大。甚至有些作曲家都说,以后给铜管写作品,技术上还得先跟这些学生学习一下。这说明,很多在一二十年前想象不到的技术,现在年轻一代已经能熟练地在舞台上展现了。”

担任此次金钟奖评委的满燚也有同感,“单纯从圆号选手的整体表现来看,他们的技术水平已经与国际完全接轨。不足的地方可能更多体现在音乐表现和情感抒发上,这也很正常。毕竟我们学习的是西洋乐器,需要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慢慢理解和吸收。”

此次中央音乐学院的选手整体胜出,在刘洋看来,更多的是在丰富性和新意上,“比赛的不确定性很高,但整体来看,现在的比赛不光比技术稳定性,更比音乐感染力。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从附中就开始注重音乐表达,很多细节都是经历了反复打磨的。所以这次获奖,音乐上的丰富性和新意是关键。尤其在评委疲劳的时候,谁能用音乐‘唤醒’他们,谁就能脱颖而出。”

金钟奖铜管奖项的设立和中央音乐学院五座金钟尽收囊中,是中国铜管乐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对金智成这样的年轻演奏家来说,获奖既是肯定,也是新的开始,“这次比赛让我在音乐表达上有了突破。接下来我计划休整半年,比赛固然锻炼人,但也需要时间沉淀和充实自己。”

在刘洋看来,这次比赛对管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次获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被行业看见的机会;对观摩者来说,他们能从中学习、受到启发。比赛期间,我也发现了很多外地院团和乐团的优秀人才。相信这样的比赛会推动整个管乐行业的交流和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 张丽

相关阅读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开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本周末在成都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4
中国春节庆典交响音乐会“春之声”纽约奏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10
开学季 | 中央音乐学院“开学第一课”:磨练技艺,不忘德行与修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4
2024“凌云音乐奖”室内乐重奏与弦乐独奏比赛在京落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5
荟萃名家新秀 云集中外名曲 “金钟之星”香港新年音乐会上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3
中小学生“挑大梁”,丰帆青少年交响管乐团上演专场演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16
北京市丰帆青少年交响管乐团专场音乐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