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外香河园街的绿荫深处,一座中西合璧的红砖墙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是清代北京自来水厂遗址,也是北京的第一座自来水厂。百年前,这座现代自来水厂的建立终结了京城“井水苦涩、水夫送水”的千年历史。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北风凛冽,寒气逼人。紫禁城太和殿前浓烟滚滚,火光烛天。原来是贞度门发生了火灾。这次火灾发生在慈禧太后为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大婚”抓紧操办期间,距婚典佳期还有一个多月。当时朝廷出动共七千余人,奋力扑救。这在清朝皇宫史上是创纪录的。这次大火经过两天扑救才熄灭,损失无法估计。为了阻断火势,还拆毁一批东库房、西库房建筑。
北京是一个乏水城市,过去没有系统的消防体系,木构建筑一旦失火,极难控制。史料记载,1900年正阳门城楼发生火灾,导致箭楼被彻底焚毁。1901年隆福寺火灾被毁,清王朝一直未再重修。
1907年颐和园的那场召见,意外改写了北京的供水史。军机大臣袁世凯正与慈禧商议组建警察队伍,太监跌撞来报宫中“走水”,激桶兵虽扑灭大火,却因取水艰难损毁了多处宫殿。面对连年干旱引发的频繁火情,慈禧追问灭火良策,袁世凯顺势举荐:“以自来水对之。”同时,这位深谙天津自来水功效的大臣,还推荐了实业家周学熙主持其事。
光绪三十四年,经农工商部尚书溥颋等人奏请,不到十日,慈禧懿旨批复,农工商部随即敲定“官督商办”模式,定名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周学熙。周学熙曾任直隶按察使、长芦盐运使,他创办官督商办的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个近代水泥生产企业,“在直隶历办工艺局厂,成绩昭著”。其父为周馥,曾历任清朝封疆大吏,和袁世凯是儿女亲家。
这桩看似仓促的决策,实则是时代的必然。彼时京城有1000多眼饮用井,但绝大部分是苦水井,再加上木质建筑密集却无有效消防手段,自来水既是灭火利器,更是百姓生活用水的急需。
“专集华股,不附洋股”,《招股章程》中的八个字,一方面体现出清末实业家的骨气,另一方面确定集股筹资来源于民间。为尽可能地筹足款银,北京自来水公司采取招商集股方式,发行了300万元股票。同时,公司明文规定:一是不接受外国投资,“凡系本国人民,无论官、绅、商、庶均可入股,一律享股东之权利”;二是在运营头三年,天津银号每年筹拨银15万两作为财政担保。这样一来,不仅激起了国人的爱国之心,也打消了大家对投资风险的疑虑,三个月后300万元便筹集到位。
资金难题得解,技术挑战接踵而至。清末工业基础薄弱,蒸汽机、输水管等器材全赖进口。自来水公司考虑再三,决定向曾创办天津自来水公司的德国“瑞记洋行”订购设备。周学熙带队几经勘察,选定孙河为水源,建造起孙河取水厂和东直门水厂,把孙河送来的清水在东直门水厂制成自来水成品,再接入市区管道。
1910年,东直门水厂及孙河取水厂完工试水。孙河取水厂建于顺义与朝阳交界处的孙河南岸,厂区面积13公顷。东直门水厂位于东直门外,面积6.3公顷。厂内建有蒸汽机房、清水池、水塔等设施,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当时所建造的自来水配水管“自东直门水厂起,经东直门内大街、北新桥,向南经东四牌楼、东单牌楼、崇文门,向西经前门到宣武门,向北经西单牌楼、西四牌楼到平安里”,共安装480多个水龙头,约每430米长的水管就配有一个水龙头。
今日遗址留存的建筑群,藏着百年前的审美与实用智慧。来水亭的穹隆圆顶带着欧洲古典主义印记,顶端却立着中式宝顶;办公楼仿圆明园西洋楼的巴洛克风格,门窗雕花却暗含传统纹样;动力车间的欧式拱券与中式瓦当相映成趣,将净水、沉淀、输送等功能融入建筑美学。更独特的是,那座60米高的烟囱仍在,默默诉说着蒸汽时代的工业脉搏。
这些建筑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观念的革新。施工时,不少官宦以“破坏风水”为由阻挠埋管,谣言称水管“不见天日属阴水,饮用招灾”。供水初期更甚,因自来水带泡沫,形似肥皂水,达官显贵忌惮“洋胰子水”有毒,坚持只饮用玉泉山水。自来水公司为了消除疑虑,连续登广告辟谣,同时,还向民众介绍自来水,逐渐收到显著成效。当年的《爱国报》《帝国日报》等均刊登白话文广告:“水这个东西,是人人不可离的,一个不干净,就要闹病,天气暑热,更是要紧。所以开市以后,凡是明白人,没有不喜欢这个水的。”
在营业初期,自来水公司还安排了赠水活动,以扩大自来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聘请水夫从每天早上8点至11点、下午1点至4点“放水奉赠,不取分文”。直到水夫们发现这水“洗衣不褪色、洗菜无杂味”,民谣“撅尾巴管一打开,春夏秋冬水自来”渐渐传开,自来水才真正走进寻常巷陌人家。
值得提及的是,东直门水厂还承制了开国旗杆。1949年春天,自来水公司接受了市总工会交办的制作新中国开国大典用的国旗旗杆这项光荣任务。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唐俊民、邓世华等5人,夜以继日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将一根由四节水管焊接而成、高22.5米的国旗杆制作完成。这根旗杆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东直门水厂持续运转至2000年,最终转型为博物馆,2011年列入市级文保单位,2021年跻身北京首批水利遗产。
如今,博物馆保留着8处百年历史建筑,来水亭、蒸汽机房、更楼等,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展厅里,1908年的股票、德国造水泵零件,与当年水夫用过的水桶、舀子等众多文物静静陈列,勾勒出从人力取水到现代供水的变迁轨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面墙挂满了清末、民国时候自来水厂的职工档案,相片、住址、学历、薪资,档案卡上全有。当年负责抽水的“留辫工人”或许不会想到,他们转动的机械装置,是北京现代化的序幕;周学熙们坚守的“华股自营”原则,成为民族工业的精神火种。这座遗址早已超越工业设施的意义,它见证了火灾催生的革新、谣言破除的艰难,更记录着一个古老都城在水火交织中走向现代的革新脚步。
供图/凤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