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五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本市始终以首善标准探索医务社会工作的“北京模式”。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三级医院,医务社工正深度嵌入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务社工联动志愿者深入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医患沟通、医疗救助、导医陪诊等人文服务,有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深度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协助破解健康服务难题;创新推动医艺融合,将艺术疗愈引入病房和门诊,让医疗服务更具人文温度。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达293家,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北京医务社会工作五年路径,其成功发展得益于前瞻设计的系统支撑、医务社工以专业深耕主动融入治理协同,以及“医务社工+志愿者”“双工联动”模式打造韧性网络,四个关键词共同构成了医务社工助力健康北京建设的活力之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医务社工正在为住院患儿开展小组服务,通过带领患儿制作“不倒翁”手工作品,引导患儿勇敢面对疾病
关键词一:系统支撑
前瞻谋划把脉领航
如今,医学早已不止于解除躯体病痛,更关切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立足首都特色,从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从推进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五年实践证明,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根本保障,它系统性地将医务社会工作植入医疗卫生服务的各层级,使其成为传递医学人文关怀的关键纽带。
五年前,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擘画蓝图,不仅以“试点探索—逐步推进—全域覆盖”的路径明确深耕方向,更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多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发展框架。此后,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印发,接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在人才培养、继续教育、职称晋升、财政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推动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区卫生健康委担负起主体责任,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推进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全市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开发区已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在北京市卫健委的推动下,一系列扎实举措密集落地:2020年11月,召开医务社工培训暨试点工作部署会;2021年6月,举办“医务社工高质量发展”香山论坛;2022年8月,北京医务社会工作由试点阶段转为全面推进;2023年12月,首届“让医学更有温度 让生命更有尊严”北京医务社工服务案例及模式大赛决赛顺利举办;2024年11月,组织专家研制并发布《医务社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指南》;2025年11月,北京基层医务社会工作促进计划启动……这一切标志着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自上而下的重视,让医务社会工作在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广覆盖,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透露,本市已构建起“以基层为重点、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推进”的发展体系。无论是综合医院专科诊疗中的专业深耕,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北京医务社工逐步织就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网络。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试点先行、项目驱动、典型示范等方式,医务社工深度嵌入临床路径与医院管理流程,在儿科、老年、肿瘤等专科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二:治理协同
医务社工优化区域健康治理生态
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如同一个“小社区”,存在多样化的诉求与潜在矛盾,需要更加精细、主动、有温度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如今,医务社工成为医院内部开展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成为链接医疗系统、社会力量与社区网络的“催化剂”,推动解决个体问题的同时,也在优化升级区域健康治理生态。
在北京同仁医院玻璃体日间注药中心,平均每天手术量可达140人次,是院内最繁忙的手术科室。2024年11月,医院社会工作部联合玻璃体注药中心,启动医务社工介入眼底科专科化服务,并将服务从简单的指路导诊升级到情绪安抚、术前流程宣教和心理疏导服务。医务社工还把“正念减压”带了进来,通过呼吸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帮助患者在等待期间缓解焦虑。随着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入驻,这里的服务实现“升温”,医护专注医疗服务,社工和志愿者提供心理关怀,最终让患者获益,各方在此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平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务社工+志愿者”模式为困难群体患者提供陪诊服务
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医务社工正成为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有力推手。密云区高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尝到了“甜头”。据该中心主任孙久视透露,近两年来探索医务社工介入医疗服务,使他真切看到了“医护社”融合带来的全新可能,医务社工正帮助该中心“黏住”老年群体。他分享了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医务社工联合公共卫生委员、村医,针对全镇21个行政村的空巢、失能等重点老年群体开展上门走访,两年来累计协助家医团队完成2500余人次签约服务,推动签约知晓率提升15%。慢病管理方面,社工同步参与随访,关注老人心理状态,用“身边案例”消除用药顾虑,为健忘老人定制“电话提醒”服务,推动慢病控制率提升2%。健康管理方面,针对部分老人“怕麻烦、怕查出病”的体检顾虑,社工联合村医、家属开展针对性沟通,成功打消抵触心理,2024年以来辖区老年体检人数净增70余人。
医务社工的存在不仅仅是提供服务,更在于“构建机制”,包括促进家医签约、筑牢基层健康网底,其背后是从“医社合作”到“健康共治”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三:专业深耕
专业定位让服务不可替代
卫生健康领域专业性强、知识密集度高。医务社会工作唯有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才能在非临床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在推进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科化发展为抓手,以社会工作与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为重点,筑牢专业根基。
北京坚持多元培育项目与驻点项目“双轮驱动、动态优化”,连续五年实施多元培育项目,推进基础薄弱单位孵化培育和成熟单位模式创新,已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脑卒中、眼科等多个领域;连续四年开展驻点项目,依托协会、基金会、社工机构、医疗机构四方协作,派出专业社工入驻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展4批75家派驻工作,有效激活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医务社工也在朝着专科化方向深耕,本市倡导医疗机构将医务社工融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其在康复医学、肿瘤、安宁疗护等领域专科化发展,医务社工服务已从普适性关怀,向针对特定病种和特定场景(如急诊、儿科)的精细化、专科化模式深度拓展。
如今,一支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日益坚实。从医疗卫生机构选拔出的26名实务督导正深入各项目单位开展“陪伴式督导”,带动基础薄弱机构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有层次,对新入职及转岗社工开展通识培训,夯实业务基础;对有一定实务经验的社工组织特训营、沙龙等培训,提升实操能力;对资深社工通过参与陪伴式督导、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领军人才。
“我们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医护人员为何需要你进入病房?”这是首儿所社工部主任杨学静时常与团队探讨的问题,督促每一位医务社工在专业的医疗场域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坐标。该院医务社工乔踔告诉北青报记者,与患儿的日常互动背后其实自有章法,遵循着严谨的社会工作逻辑: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明确问题、介入干预、最终结案。从一开始的不被信任,到现在的广受欢迎,医务社工们正不断站稳脚跟,成为医护的好助手、患者的贴心知己。这种专业上的成熟,意味着医务社工的服务从“广度覆盖”逐渐走向“深度精准”,与医疗发展同频共振,日渐成为专科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人文专科”。
关键词四:韧性网络
“双工联动”提供可持续动力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医院或是打造医务社工与志愿者的“双工联动”模式,或是培养基层社区内生力量,构建了一个富有弹性、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响应居民健康需求的基层支持系统。这一紧密联动的模式不仅应对当下问题,更通过赋能居民、激活社区,增强了医疗卫生体系应对各类需求的“韧性”。
在北京同仁医院,成立时间仅短短两年,“爱暮同行”志愿者服务团队拥有核心成员38人,从周一到周日,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在院服务时间最长的已超1000小时。在医务社工的带领下,他们为患者开展咨询、陪诊、助行、助盲等服务,是同仁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北京同仁医院社会工作部高级政工师、副研究员韩霜雪透露:“我们建立了社会志愿者‘招、考、训、用’标准化管理流程,制定了‘双五星认定’机制,服务满50小时颁发证书、满300小时发放印制个人姓名的志愿者服装、满1000小时发放医院胸牌,通过这些精神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们的参与感和荣誉感。医院十分注重志愿者保障,志愿者服务满4小时可在职工食堂就餐、满50小时的志愿者每次志愿服务后可领取交通补贴。”在这里,志愿者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海淀区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开展老年认知障碍防治小组活动
放眼基层医院,东城区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做法也颇具特色。在该中心副主任马琳看来,医务社工服务最大的特色,就是扎根社区、发动居民、服务居民。该中心探索构建了“医护+社工+志愿者+家庭”四方联动的社区健康服务新路径,志愿者队伍在链接专业服务与社区需求之间发挥了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这支由街坊邻里组成的本土化志愿者队伍是服务效能的“增效器”,在老年人体检等高峰时段主动承担秩序维护与情绪安抚工作;他们扮演医患关系的“润滑剂”,用亲切的乡音乡情化解焦虑;他们担当健康社区的“播种机”,积极协助组建慢病自我管理小组,普及急救知识。
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强化医务社工对志愿者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同时瞄准志愿者来源广、数量多的人力资源优势,兼具地缘亲近性与灵活补充的优势,将志愿者开发、招募、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倡导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一批志愿服务组织,策划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医务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这张坚实的网络为医务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专业保障与人力支撑。高效联动之下,医疗机构服务力量亦能产生“乘数效应”,仅过去一年便开展了志愿服务1700余项,惠及受众超400余万人次。
五年,是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当前行步伐愈发稳健,当基层体系实现全域覆盖,服务纵深将更有厚度;当服务标准在慢病管理、安宁疗护、分级诊疗衔接等重点领域全面落地,专业的根基将更加牢固;当“双工联动”、医社对接等机制深度融入基层健康服务网络,人文温度的传递将更为深远……在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北京实践”的道路上,它必将成为健康北京建设过程中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供图/北京市卫健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