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家装资金存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学术研讨会”于11月9日在北京举行。
家装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家装模式奉行的“先付款、后验收”模式导致消费者面临资金安全、工程质量、工期延误乃至企业“跑路”等多重风险。
消费者在开工前即需支付高额预付款,在装修项目整体竣工前就要支付全部款项,这种付款模式与装修项目验收环节存在严重的“时间错配”,导致消费者验收权形同虚设,维权成本高企,严重抑制了家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针对这一顽疾,贝壳整装探索引入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资金存管方,推出“先验收、后付款”的资金存管模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对该资金存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关于家装行业装修资金存管的研究报告》。
《报告》明确,资金存管机制的本质,是以银行信用弥补商业信用的不足,在家装这一长周期、高金额、信息不对称的服务领域,构建了一个类似国际贸易中“信用证”和电商行业“担保账户”功能的可信交易框架。
该模式下,消费者的装修款项不再直接支付给装修企业,而是存入由消费者、装修企业与银行三方共管的专用账户。银行根据事先约定的工程节点(如水电验收、基装验收、整体竣工验收等),在消费者对相应阶段工程验收的确认后,才将对应比例的款项解冻并划转至装修企业。
这一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家装交易的资金流向与风险分配,赋予了消费者在关键履约节点上的实质性验收权。未解冻部分资金在此期间产生的利息收益,归消费者所有,使消费者收益增加。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先验收后付款”为核心的装修资金存管机制,是破解家装行业长久以来“信任困境”的关键。家装资金存管模式的兴起,标志着家装行业正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标准化、信用化服务转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表示,举办此次研讨会,是高校智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促进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政策的持续深化,家装资金存管有望从企业自发创新,逐步发展成为行业普遍采纳的基础性设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