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有293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8 13:42

今年是北京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五周年。10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专题媒体沟通会,介绍本市医务社会工作最新进展。五年来,本市紧密围绕首都卫生健康重点任务,创新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大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持续探索出彰显中国特色、体现首善标准的医务社会工作“北京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3家,拥有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 

在儿科等专科形成一批可推广模式

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市卫健委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统筹、多元探索的发展路径,构建了政社协同、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体系。一方面,加强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持续完善人才队伍培养、职称晋升、财政保障机制等,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推动由点及面的实践覆盖,形成“以基层为重点、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推进”的发展体系。通过试点先行、项目驱动、典型示范等方式,持续推动医务社工融入临床路径与医院管理流程,在儿科、老年、肿瘤、精神卫生等专科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对医务社工基础相对薄弱的基层卫生机构给予政策倾斜与培育支持,确定15个基层培育基地、229家基层培育单位,探索建立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将卫生健康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开发区已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已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

王建辉表示,通过融合创新,本市正探索本土化发展模式。例如,紧密围绕卫生健康重点任务与群众健康需求,将医务社会工作有机嵌入卫生健康服务关键环节。医务社工联动志愿者深入临床科室和门急诊一线,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医患沟通、医疗救助等人文服务,介入接诉即办主动治理、导诊陪诊公益服务,有效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深度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协助破解健康服务难题;创新推动医艺融合,将艺术疗愈引入病房和门诊,让医疗服务更具人文温度。

项目发展方面,本市坚持多元培育项目与驻点项目“双轮驱动、动态优化”,连续五年实施多元培育项目,推进基础薄弱单位孵化培育和成熟单位模式创新,已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脑卒中、眼科等多个领域。同时,连续四年开展驻点项目,依托协会、基金会、社工机构、医疗机构四方协作,派出专业社工入驻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展4批75家派驻工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 张丽

相关阅读
医务社工照亮患者“至暗时刻”
北京青年报 2025-10-15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7
国家卫健委: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7
北京多家医院新院区陆续投用开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北青快评|让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更温馨有力的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7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推出45个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服务项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6
北京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9
完善社工体系 创建服务品牌 首儿所这样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