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重大项目办和京投轨道公司获悉,今年年内计划开通的轨道交通18号线、17号线中段、6号线南延等3条线(段)目前全部进入“跑图”阶段,为年内具备初期运营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据市重大项目办轨道三处处长韦斌介绍,根据年度建设计划,今年本市轨道交通将实现18号线、17号线中段、6号线南延等3条线(段),约30.1公里线路具备初期运营条件。通车后,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突破900公里,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和运输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居民出行结构得到改善,城市功能持续得到优化。
“北京地铁18号线现已完成前期筹备建设,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北郊农场桥站负责人王力奎介绍。18号线(马连洼—天通苑东)是一条位于城市北部东西向的骨干线路,线路途径海淀、昌平两区,约19.8公里,共设车站11座,其中换乘站4座,分别在马连洼站与16号线换乘、回龙观东大街站与8号线换乘、天通苑站与5号线换乘、天通苑东站与17号线换乘。18号线建成后,将作为支撑北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服务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居住区通勤需求,缓解回天地区至上地软件园交通压力。
17号线是一条贯穿城区南北方向的大运量轨道交通干线,串联起天通苑、望京西、太阳宫、潘家园等居住区。其中南段(嘉会湖—十里河)和北段(工人体育场—未来科学城北)已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开通。中段从十里河至工人体育场,约8.2公里,共设车站4座。线路建成后,17号线将实现全线贯通,届时从嘉会湖到未来科学城北仅需66分钟,能够实现快速引导和疏散地铁5号线、10号线客流,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同时,带动未来科学城、CBD及亦庄新城站前区经济社会发展。
6号线南延作为北京中心城东西向骨干线6号线的延长线,约2.1公里,北起既有潞城站,沿运河东大街至潞阳站。6号线南延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对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绿色出行品质,完善城市副中心交通配套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工程技术创新,3条线(段)在建设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据京投轨道公司二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楠介绍,以18号线为例,该线全面推进标准化、智慧化与机械化建设,是北京轨道交通智慧工地示范线,也是国内首次尝试柔性直流牵引供电技术的地铁线路。线路车辆以“小断面、轻量化、标准化”为核心设计理念,成为国内最轻的6辆编组B型地铁列车,并在国内首次批量应用碳纤维电加热座椅。
据了解,3条线(段)按照开通后运行图组织行车,采用全封闭模拟运营模式,“跑图”将不少于30天,全面检验列车正点率、设备故障率等关键指标,同步开展应急处置与客流疏导演练。待各项指标达标并通过安全评估后,3条线(段)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届时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将再添3条“民生线”和“发展线”。
现场
北京第一个大跨全无柱车站即将亮相
继17号线中段、6号线南延实现“跑图”后,10月25日,18号线(马连洼—天通苑东)开始“跑图”。10月26日,北青报记者来到18号线尝鲜体验了这条全新的地铁线。
北青报记者在18号线回龙观西大街站施工现场看到,宽敞明亮的站厅层里,工作人员正在对电梯等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下到站台层后,视野更加开阔,中间看不到一根柱子。“回龙观西大街站是北京第一个大跨全无柱车站,18米的大跨度让整个车站的通透性与美观度大幅提升,站内空间得到优化。”据京投轨道公司二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楠介绍,这一特色为乘客提供了开阔舒适的候车环境,大客流通行更加顺畅,展现了轨道交通的美学魅力。
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北郊农场桥站负责人王力奎介绍,为提升乘客服务水平,地铁既有线在乘梯、残疾人卫生间设置了招援设施,方便乘客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求助。即将开通的18号线进一步增加了招援设备的覆盖面积,在站厅出站闸机处、扶梯下部也设置了招援设备,提升了乘客便利体验。
中铁一局地铁18号线联合调试项目经理万勇胜介绍,18号线“跑图”试运行是按照开通后的运行图组织行车,采用全封闭模式模拟运营,“跑图”将不少于30天,全面检验列车正点率、设备故障率等关键指标,同步开展应急处置与客流疏导演练,在各项指标达标并通过安全评估后具备开通条件。
17号线中段潘家园西站是一座地下暗挖双层叠落侧式车站,车站北外挂厅、附属风亭及出入口与地上社区综合服务用房采用一体化设计建设,实现了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永安里站建设过程中,在地下暗挖有限空间富水砂卵石地层采用了超高压旋喷止水和加固技术,成功解决了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进行暗挖施工的行业难题,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此外,6号线南延为本市首个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招标的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EPC模式的使用对于推进工程筹划、加强投资控制、实现降本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在线路建设中,车站装修采用素面混凝土技术,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车站建筑中结构、设备设施与车站功能的有机整合,有效释放了原有站体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 汪浩舟
摄影/ 魏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