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2025年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软件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合计实现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
首要支柱产业关键支撑作用持续凸显
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合计实现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实现产值突破2万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速逐月提升,1-8月营收突破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领先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315.7亿元,同比增长21.3%,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首要支柱产业关键支撑作用持续凸显。
北京市经信局聚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汽车产业链等重点领域,加速标志性项目谋划落地,天玛智控产业基地二期、生物科技旗舰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前三季度工业重点产业完成投资708.8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比重超过8成,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5.4%和37.9%。信息软件业实现投资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倍,贡献近9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不仅成为支撑投资提升、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点,也为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打开产业未来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精尖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前三季度全市高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17.9%。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全市生产整车104.2万辆,同比增长21.7%,其中新能源汽车45.9万辆,同比增长1.5倍,小米YU7、理想MEGA改款等新上市车型市场反响优异,享界S9车型在“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评测中斩获交互能力第一名,在京新能源车企主要车型排产提速。
生产制造环节向着智能化稳步迈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升级步伐加快,灯塔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累计建成5家和19家,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市级绿色工厂51家。工信部公布的首批62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主体名单,北京市7家单位位列其中,数量居全国首位,转型赋能能力全国领先。
北京市的机器人、生物制造、空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呈现多点开花的蓬勃发展势头,北京量子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成立,“无极一号”离子阱量子计算装置综合性能达到业界一流水平;低空技术发布重大成果,全球首款、北京首架四座电动飞机在延庆下线发布。成功举办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阶段性成果”,启动国家人工智能汽车领域应用中试基地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探索了新的可能。
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成效显著
一方面,形成涵盖算力、数据、模型和应用的政策体系,发布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2.0,发布全球支持芯片最多、覆盖技术最深的开源智算系统软件栈众智FlagOS1.5,形成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北京方案”;发起数据标注产业生态伙伴计划,开源全球最大的高质量中英文互联网语料库;获批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制造国家中试基地;积极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生态,为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三季度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9.0%,其中核心产业增长10.7%。全市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62款,占总备案比重近三成,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大模型客户端用户稳居国内第一,在通用大模型等主流技术路线上持续领先,在全球开源模型榜上长期居前;累计智算供给4.2万PFlops,有力支撑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齐头并进。
另一方面,北京数字经济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积极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深化合作,首次联合联合国工发组织举办国际高级别会议,在全球数字治理中发出“北京声音”,为联合国推动包容性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北京智慧”。成功举办2025北京数字经济企业供需对接会,搭建全球数字经济高效合作平台,中国的、北京的数字经济方案正加速走向世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 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