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冷空气突袭,多地“一夜入冬”。冷空气“断崖式”入侵,让许多城市提前开启冬季模式。不少消费者选择赶在气温暴跌前“抢先一步”备好过冬好物。
过冬物品卖爆了
随着多地气温骤降,“保暖经济”迅速升温,各类过冬用品加速涌入消费主场。在家庭取暖装备方面,电热毯、水暖毯、暖被机、干衣机等产品热度攀升。京东平台数据显示,干衣机、除湿机、烘鞋器、暖被机等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0%,而水暖毯、电热毯的成交额同比增长均超200%,为许多尚未供暖的家庭提供了“即时取暖”的现实保障。
居家保暖之外,服饰类产品同样迎来销售高峰。京东数据显示,男女中长款羽绒服成交额同比增长180%,羊绒衫增长160%,毛呢大衣增长121%;抓绒衣裤、保暖内衣、秋衣秋裤、保暖家居服的成交额均实现翻倍增长。儿童保暖服饰也紧随其后,羽绒服、冲锋衣等成交额同比增长3倍。随着气温骤降,“一人一件羽绒服”成了家庭标配。
在鞋靴配件类目中,毛毛拖、包跟棉拖、雪地靴和长筒靴成为换季爆款。长筒靴成交额同比增长8倍,雪地靴增长6倍;加绒博肯鞋、骑士靴等新式单品也快速出圈,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秋冬穿搭新潮品。
暖被机等成为过冬新宠
北青报记者发现,主打“提前加热被窝”的暖被机今年悄然走红,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新宠。这类产品通过热风循环快速升温,不直接接触身体,更适合皮肤敏感或不习惯贴身取暖的用户。同时,它还带有除螨功能,即使没有阳光能晒被子也可以同步体验到盖着带有“阳光晒后味道”被子的幸福感。还有网友表示,“用过之后觉得被子都变得更蓬松了”。
一些注重生活仪式感的年轻人甚至将其与香薰、助眠灯一同使用,打造“入冬前的舒适睡眠三件套”。家养宠物的周女士表示:“用了暖被机之后,连平时高冷的小猫都抢着先钻进被窝。”
同时,传统的电热毯也依然霸占榜单前几名的位置。“空调从制冷到制热只用了48小时”,不少网友对今日的气温调侃道。在北京,金黄落叶与红墙也构成了一副“速冻版秋景”。在此次寒潮的影响下,电热毯的火爆几乎是“意料之中”。它以升温快、能耗低、便于收纳等特点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北方网友针对“电热毯哪款好”“怎么选安全电热毯”等问题的搜索和讨论明显增多:“还没供暖,气温突然降到个位数,真的扛不住了。”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电热毯”,可以看到不少爆款产品的销量已突破“10万+”,在北京的任女士在朋友圈晒出电热毯,并留言称这是她“今年最值得的消费”。
买过冬物品需要注意这几项
随着各类过冬好物销量暴涨,在“买买买”的同时,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安全问题。以电热毯为例,虽然升温快、能耗低,但选购时务必关注产品是否具备3C认证、是否配备过热保护装置,避免选择“三无产品”或劣质型号。电热毯使用年限通常为3~5年,超过年限可能存在老化隐患。使用时也应避免打湿、频繁折叠,或覆盖厚重衣物,以免引发短路。
其次是材质和宣传问题。在选购高单价的服饰类商品时也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像羽绒服这类依赖材质和工艺保障保暖性能的产品。一些消费者发现,个别商家在宣传中标榜“90%白鹅绒”或“高充绒量”,但实物却存在飞丝多、材质混杂等问题,水洗标也与宣传不符,让人感到“踩雷”。对此,抖音平台宣布已启动专项治理,集中整治虚假宣传和材质作假。
最后是理性囤货问题。像暖宝宝、自热贴等一次性保暖用品,往年常被“成箱搬走”,但其有效期有限,存放过久可能导致发热失效。多家平台相关人士也建议消费者可以按需采购,避免盲目囤积造成浪费或失效。
实习生 董嘉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 贺梦禹
摄影/ 蔺丽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