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一个接着一个五年规划中愈加宽广。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光明之路,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希望之路,这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这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这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活力之路,这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强盛之路。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五年规划是中国之治的突出优势。通过编制实施五年规划,我们党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以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总揽全局的战略视野、务期必成的战略魄力,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规划在编制中充分体现党的战略意图,也确保规划实施中能够有效调动和汇聚各方力量,为把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年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长远布局、渐进调适、持续推进。现代化是一以贯之的主题,同时在具体目标上与时俱进,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每个五年规划都有延续指标、调整指标与新增指标。这种兼具延续性与调适性的长期主义优势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对此评价说,“当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只能规划下一次选举。”相较一些西方国家换一届政府就“翻一回烧饼”,不是接着干而是对着干,宏观政策左右摇摆,缺乏基本政策延续性,中国按照五年规划绘就的蓝图推动发展实践,能够做到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堪称长期战略规划的典范,这种“长期主义”对全球发展理论具有创新性贡献。从“一五”到“五五”,我国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从“六五”到“十三五”,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部署,第一步用3个五年规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用3个五年规划,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让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而今,“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度吹响了进军号角,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让下一个五年的中国信心满满、定力十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一个接着一个五年规划中愈加宽广。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光明之路,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希望之路,这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这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这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活力之路,这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强盛之路。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直面“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清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现实,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我们就能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历史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篇。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特约评论员)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