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市更新蕴藏无限的机遇。当城市更新从物理层面的“改造提升”走向系统层面的“融合共生”,工业遗存复兴与科技创新加速融合,让产业空间的更新迭代得以保障;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让悠远文脉得以绵延;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发力,让社会资本活力得以更有效激发。也就是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功能、产业转型、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多元价值得以迭代升级。
城市更新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关键一环。“十四五”期间,北京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持续探索城市更新“北京模式”,城市更新正在成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北京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已实施老旧厂房更新300余个,改造提升40个传统商圈,核心区申请式退租达1万余户。
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7%,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是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城市更新工作。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以存量为主的新阶段,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问题,发展目标、市场需求、百姓诉求等都发生变化,城市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从关注增量、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关注存量、追求品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城市更新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拉投资、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内部需求不足等挑战,通过对闲置土地与老旧建筑的盘活利用,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拉动投资、提振消费,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能够让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要求,是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破旧厂房变身科创高地,传统商圈孕育消费新场景,老街巷里涌动众筹更新热潮……北京的城市更新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上的积累,更体现在更新理念的提升。从“项目化”走向“体系化”,从“单体更新”迈向“片区统筹”,从“政府主导”迈向“多元参与”的稳步探索,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超大城市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更新行动美化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的内在品质。北京不断突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和瓶颈,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项目实施进展更加有序,资金激励机制更加务实,协调统筹机制更加顺畅。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空间保障持续强化,文化传承与整体保护并行并重,民生保障与人居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断深化,让北京的城市更新不但“面子”新,而且“里子”实。
通过空间重构和功能迭代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使命。在产业层面,城市更新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引入高端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北京将工业遗存改造为科创、文创园区,既盘活了低效闲置资源,又为数字经济、研发设计、文旅融合等新兴产业提供载体,实现了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在经济结构层面,城市更新催生的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促使城市从传统制造产业向现代服务产业转变。北京借助城市更新构建起创新生态圈,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集聚,加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范式,进而加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当城市更新从物理层面的“改造提升”走向系统层面的“融合共生”,工业遗存复兴与科技创新加速融合,让产业空间的更新迭代得以保障;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让悠远文脉得以绵延;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发力,让社会资本活力得以更有效激发。也就是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功能、产业转型、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多元价值得以迭代升级。
北京的城市更新蕴藏无限的机遇。在城市空间的再造中,在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中,在对美好生活的有力承载中,在古都文化魅力的尽情展示中,北京正朝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阔步前进。
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 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