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恰逢中国电影博物馆落成20周年。10月20日,《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放歌——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展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数字影像展》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紧扣“人民”与“时代”两大主题,系统梳理并精彩呈现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诠释了首都北京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影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志愿军》系列电影中分镜头、手稿等首次露面
展览从“电影创作繁荣发展、电影产业提质升级、电影科技日新月异、公共服务惠及民生、光影出海交流互鉴”五个章节,聚焦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展示空间近2030平米,展线长度460延米,涉及影片170余部,展藏品300余件,多媒体视频361分钟。展览藏品数量与质量并重,陈凯歌导演在《志愿军》系列电影中的文字分镜头手稿,张艺谋导演签名的《狙击手》剧本,《红海行动》原型、也门撤侨行动中海军547军舰悬挂的军旗和总指挥官夏平将军下达作战命令计时用的手表,《第二十条》中韩明在法庭上穿着的检察官制服,《我本是高山》中张桂梅的服装和《我们一起摇太阳》中凌敏和吕途的服饰,《热辣滚烫》中杜乐莹使用的拳击服和拳击手套,《长安三万里》《深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的美术设计稿等新时代电影藏品都是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还有很多藏品因场地有限,将在后续展览中进行不定期替换。
中国行星探索车等丰富互动彰显电影活力
展览中的互动设计,更是融合了新时代最新技术,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电影级体验。依托影视特效机械仿生技术的奶牛熊“影宝”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情模仿与零距离互动;《流浪地球》设计师亲自设计的“中国行星探索车”,从秦铜车马中汲取灵感,让星际探索与千年文明巧妙相连;舞剧《只此青绿》的电影场景还原和电影美术展示,让《千里江山图》“活”了起来,尽显宋风雅韵与青绿之美;占地近百平米的沉浸式球幕视听空间,为观众带来《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深海》《大圣归来》等中国现代动画电影的震撼画面。还有LED虚拟拍摄棚、AI换脸变装等近20处沉浸式互动体验,全景展示了中国电影在科技赋能下的创新活力与文化魅力。
数字展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此外,在馆中央圆厅同步推出的四屏联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数字展》,依托冬奥大屏,运用裸眼3D、AIGC等技术,以一张承载着中国电影120年光影梦的电影票为线索,从不同年代观众的第一视角出发,融入年代特色、标志性的电影场景,打开每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电影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
《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放歌——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展》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数字影像展》将长年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两项展览还与馆内基本陈列《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展览共同构成当下最完整的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展览体系。电影博物馆也积极履行电影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会长单位职责,将展览的数字资源无偿提供给23家成员单位,指导和支持他们在所在的城市举办专题展;另一方面,还将推动展览走进马来西亚、泰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展示中国电影新成就和文化建设新气象。
10月20日下午,中国电影博物馆还举办了《中国电影二十年发展回顾与未来愿景(2005-2025)》学术沙龙,公开发布新书《新世纪 新时代——中国电影廿年(2005-2025)》,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电影科研所、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们,围绕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实践经验,从思想引领、艺术创造、产业格局、科技赋能与国际交流等维度,全面探讨中国电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彰显独特价值与时代担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 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