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召开之际,首都图书馆112周年华诞之日,北京城市图书馆推出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活动为期两天,以“典藏·守护·创生:非遗的未来图景”为主题,探讨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京津冀三地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带来非遗大师课、系列讲座,并通过展览、展演等多种形式,打造优质交流平台,携手各界共谋非遗未来。
当天,非遗传承人田丽的京绣作品《大吉》、唐晟炜的邮票画《梅兰竹菊》、崔粲然的毛猴作品《学习宪法》、任志国的剪纸作品《北方民俗图》等均捐赠入藏首图。另有非遗传人和文化机构向首都图书馆捐赠了珍贵的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等。
场内,非遗特色专场演出则荟萃京津冀三地特色项目,昆曲、管子、京东大鼓演奏相映生辉;津派对口相声、独弦琴,以及蒙古族四胡、长调的草原风情,共同交织出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图景。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铭在不同节目之间穿插介绍相关非遗知识,为观众打造出丰盛、紧凑、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文化体验。
场外,同步推出的“霜降寻味非遗好物”主题市集,精心搭建多个特色摊位,不但有全聚德烤鸭技艺、京绣、花丝镶嵌等京城瑰宝,还有唐氏邮票画、宫廷制香等津门绝艺,又有蔚县剪纸、任氏泥塑等燕赵匠心。读者可在其中尽情游赏,邂逅非遗好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插花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梁勤璋还将开设传统插画体验工坊,招募体验者为整个非遗交流推广活动“锦上添花”。
活动举办期间,参与者还可以欣赏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最新推出的“岁时歌,普天庆——传统节日里的非遗”主题展,聚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中华传统节日,溯其源、述其俗、彰其遗,借助艺术化手段重品岁时意象,也可领略京津冀地区节庆类非遗项目的相关典籍30余种。
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里的非遗”主题展
展览还充分利用投影技术、三维模型与多点交互触摸感应等,打造光影剧场。同时创设全息交互舱,舱内数字人精准还原民国时期厂甸庙会小贩形象,可与读者实时互动,构建出虚实共生、趣味十足的交互式展示空间。
未来几天,活动还将推出3场非遗学术讲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孙冬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唐氏邮票画”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唐晟炜,将结合各自独特的职业身份与思考,分别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与策展、非遗记录工作、差异化定位非遗产品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