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青岛举行。
北京展区面积达360平方米,共汇集万达、北京出版集团等13家北京头部文化企业进行展示,展出各类版权作品2000余件,展示重点版权项目15个,其中不乏“AI智学伴”、可灵AI等前沿技术应用类版权项目。
观礼座椅上感受阅兵式余温
北京青年报记者步入北京展区时注意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庄重而富有感染力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打卡装置。曾经于2025年9月3日纪念大会当天在天安门广场见证国家荣光的观礼席座椅被精心陈列于此,观众坐在座椅上感受阅兵式余温,打卡留念,用当下的光影向历史致敬。
紧邻主打卡装置的是由神州数码集团提供的“啪嗒冰箱贴”制作机。观众在完成庄严的纪念打卡后,可以立即将这份情感体验转化为创意实践。通过专业设备,亲手制作一枚专属的主题冰箱贴。
科技赋能京产文化IP版权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展区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春茂创作的“宝相韵彩”国宴瓷首次在大型博览会上与公众近距离见面。这套专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设计并亮相于抗战胜利80周年午宴的瓷器,汲取建筑空间中的经典元素,将中国式的雍容华贵与仪式感凝于器皿之上,其本身即是版权保护下艺术精品与国家形象完美结合的典范。展出方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艺链全球——宋庄版权故事”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版权局2025年地方版权故事国际传播项目。目前,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该平台为依托,为优秀的已上链存证的宋庄艺术家相关作品打造“宋庄礼物”,成为宋庄艺术的知名IP。
与此同时,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汉仪字库)则带来了让古籍“活”起来的惊艳之作。他们以国家图书馆珍藏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为底本,开发出数字化字体——“汉仪国图创新红楼梦”。这套字体不仅保留了古卷的笔墨风骨与俊逸神韵,更让其能在数字屏幕上自由流淌,打造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立体汉字文化IP。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打造的“北京记忆”大型城市数字记忆平台,则如同一个庞大的数字文化中枢。它自2013年启动,已汇聚约8.2TB的城市文化资源,上线了包括京城大运河、史家胡同、京剧脸谱、清陆军部衙署旧址、冰嬉大典、楹联之美等24个文化记忆专题。该平台通过数字全景技术,将北京中轴线、史家胡同风貌等“搬”到了展会现场。
出版影视联动展示演艺之都
在北京展区“文化出海”板块,北京出版集团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丰硕成果。《平凡的世界》输出马来文、塞尔维亚文、阿拉伯文等5种语言,《人生》落地西班牙文、英文、韩文等市场,《穆斯林的葬礼》《云中记》等经典作品也实现了多语种版权输出。
出版与影视的联动,是北京展区“演艺之都”内容生态的关键一环。除了重点展示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等文学IP向舞台剧、影视剧的成功转化案例外,展会现场还将举办知名作家吕铮的见面会及签售活动。吕铮以其代表作《三叉戟》的影视化成功为例,分享从警界到文坛、从文字到荧幕的“跨界之路”,并深入解读其历时七年打磨的新作《双刃剑》的版权开发潜力。这种作家与读者的直面交流,生动演绎“文学IP—影视改编—大众消费”的版权价值闭环。
在北京展区,万达影业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官方正品授权衍生品,从精美的手办、呆萌的玩偶公仔,到引人入胜的潮玩盲盒,每一件商品都是一部经典电影版权价值延伸的见证,让影迷的观影热情从银幕延续到生活;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则以其经典的皇家园林IP为核心,带来了系列化、主题化的文创产品。
从庄严肃穆的历史纪念,到脑洞大开的AI创作;从古籍字体的数字重生,到城市记忆的全景复现;从文学IP的影视化绽放,到博物馆文创的时尚变身再到为这一切保驾护航的“北京模式”……第十届版博会上的北京展区,完美呈现了一座千年古都在新时代的版权叙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李涛
摄影/ 张恩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