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房子营造社区“民生温度”,用硬核实力让中国成为钢铁大国,上百次失败后成功研发超低温材料……10月15日,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北京工业大学专场举行。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亮三位科技人才,结合科技发展及自身经历,为同学们讲述了在不同领域为人民安居、为国家强大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薛峰讲述了自己从业以来,不断攻坚克难,只为建造出更好的房子的故事。他为无数房龄超过40年的老旧小区进行“精准诊断、微创手术”,让老房子“活”起来,让城市有“温度”。他主导的北京新机场南航运控指挥中心的绿色设计,让建筑从“耗能者”变成“产能者”。他将角色从“空间设计者”变成了“社区组织者”,为保障房社区设计“全龄共享空间”,让社区成为老人和小孩的“第二个家”。
青格勒吉日格乐以三代钢铁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国钢铁的发展之路。她带领团队将高炉里的“黑面包”——高碳烧结矿,变成“绿苹果”——低碳球团矿,实现了球团矿应用比例达到55%,突破了球团矿比例难以超过20%的难题,改变了我国传统以烧结矿为主的炼铁炉料结构。面对吨铁碳排放较高的难题,她带着团队钻研360多个昼夜,最终让脱碳率从40%稳定在99.9%。
“最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最执着的观察,最艰难的突破常常来自最基础的发现。这就是科研工作的魅力,这就是实业报国的真谛!”在得知中国集成电路技术受制于人后,周亮毅然从英特尔辞职回国,主攻集成电路制造专用超低温温控装备研发与应用。在团队被一个问题困扰了6个月后,研究员在不断摸索数据的过程中冒出的新思路,为研发推开了新大门,最终研发得以成功。
“我特别希望同学们永远走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永远向着阳光走。”薛峰告诉北青报记者。“听完宣讲后我深感震撼。周亮老师深耕超低温温控技术,带领团队攻克3D NAND制造的世界级难题,将关键技术做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份执着与成就令人敬佩。”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机械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唐爱杰说,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同样体会到,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国家亟需与产业痛点之中。“周亮老师展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将个人才智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家担当。这激励我在自己的研究中,更要锚定方向、久久为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