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有许多奥斯卡·王尔德的语录,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他的书。
这位生于十九世纪英国的天才作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段子手、站在毒舌巅峰的男人,他短暂的一生虽然创作无数,却只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就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有位故友曾送过我一本英文影印版,嘱我看完评鉴,怎奈英文阅读水平有限,屡屡翻读未果,只得退求其次买来中文版,一读不禁拍腿,心想这眼明嘴毒王先生倘若生活在当代,搞个微博账号,恐怕评论里可以再凑一套新书。
《道林·格雷的画像》说的是美少年道林·格雷将灵魂交付于自己画像的故事。他看着画像上自己绝美的年轻面庞,不禁怅然,默默许下心愿,希望自己可以像画像般永葆青春,让画像代替自己垂垂老去。
道林的梦想实现了,岁月在画像上疯狂流逝,他自己的脸却一如既往。当他放纵自己犯下罪恶时,画像上的脸代他承担阴暗和奸邪,画像上的手替他沾染罪恶的鲜血。
画像的作者巴兹尔赞颂道林·格雷与生俱来的美丽,他将万世美好绘成画布上俊俏的面容,那是道林·格雷的阳面,也是他的良心。
而道林·格雷阴面,他罪恶的来源,则是一个名叫亨利·沃顿的教唆者。亨利是一位勋爵,他满口言之凿凿的歪理邪说,他蛊惑如露水般清澈的道林·格雷走入荒唐混乱的人生境地。
王尔德借亨利勋爵的嘴极尽刻薄,洋洋洒洒说着大逆不道又颇具魅力的观点,用词华丽至极。他虽然令人生厌,竟又全然自洽,让人哑口无言。
在我看来,王尔德笔下的道林·格雷、亨利勋爵和画家巴兹尔其实是同一个人。巴兹尔和亨利分别是道林·格雷的两面,是坐在他左右肩头的天使与魔鬼。王尔德用这样的设置将人性的灰色拆成了黑与白,然后让我们亲眼看纯净美好的白色如何浸染于黑,看浑浊邪魅的黑色如何吞噬掉白。
王尔德用一幅会变的画,将现实屠杀理想的过程勾勒成形。当这个过程结束,他用一把匕首杀死了道林·格雷心中的善,再用同一把匕首完成了格雷对自己的审判和行刑。
唯一逃脱的是亨利勋爵,那个让人讨厌却又不得不心服口服的哲学家,那个说出“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的现实主义信徒。他全身而退,做好准备去豁豁下一个年轻人。
如果这样的结局是必然,那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创造的历史,究竟是抗争的历史还是臣服的历史?或许这两者并没有区别。
如果这样的结局是必然,那《道林·格雷的画像》究竟是王尔德的问题,还是他的答案?或许这两者也没有区别。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既有天堂又有地狱 —— 道林·格雷在巴兹尔生前的最后时刻,对他这般喊到。
文/邱岳
编辑/ 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