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该局聚焦企业信用修复“多头跑、材料繁、耗时长”等痛点,通过数智赋能构建“一网通办、多场景覆盖、政企协同、区域联动”服务体系,推动信用修复进入“云服务”时代。今年以来,全市已有8万余户次经营主体通过“免申即享”等机制实现信用“无感修复”,材料齐全的轻微失信修复最快当日办结,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作为“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多部门正在协同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三类高频修复事项整合为“一张表单、一个入口”。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全程网办、联动修复”,材料齐全的轻微失信修复最快可实现当日办结。
更便捷的是,移动端服务让修复“触手可及”。通过“京通”小程序打造的信用修复专区,企业不仅能一键查询自身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还可在线提交修复申请、实时跟踪办理进度,真正实现“零接触、零跑腿、一次办成”。
针对经营主体在电商经营、融资贷款等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推出多项创新机制,让信用修复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免申即享”实现“无感修复”。依托大数据监测,系统可自动识别因未按时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但已补报的企业,触发自动修复程序。2025年以来,该机制已惠及8万余户次经营主体;优化流程减材料提效率。在申请环节,除提交申请书、承诺书外,不再要求提供其他申请材料。审批环节对补报年报等情况,能够通过市场监管领域系统平台查询或部门函询确认的,不再需要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信用修复时限整体压缩40%,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书同达”强化事前指导。市场监管部门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发放《信用修复提示书》《信用合规建议书》,让企业从“被动等处罚”转向“主动纠错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率和知晓率均达100%。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创新推出“信用修复+服务”模式,通过政企数据共享与跨区域协作,构建营商环境新高地。该局联合四家试点平台企业签订《信用监管数据开放试点合作备忘录》,“通过与平台数据互通,我们不仅能更精准识别长期失信企业,还能通过平台的弹窗提醒、消息推送等功能,让信用修复政策‘找’到企业。”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也将进一步统一修复标准,实现受理时限、申请材料、审查标准“三统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 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