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表示,获奖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创造性破坏如何制造冲突,必须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否则,创新将受到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公司和利益集团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获奖者的工作表明,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次陷入停滞,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说。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创新驱动增长”与“创造性破坏”理论的获奖,恰与今年中国经济转型阵痛中的奋进图景形成深刻呼应。从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到A股市场的主线切换,中国正以政策定力与市场活力践行着理论所揭示的增长逻辑。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承压中展现韧性,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面对外贸承压、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一季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至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2020年以来新高,其中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力指数同比增长18.4%。新能源领域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升至58.8%,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等成果频出,印证了莫基尔所言“有用知识积累推动持续增长”的论断,也践行了“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的战略定位。
A股市场则成为创新活力的直接镜像。截至今年10月,科创50与创业板指年内大涨超51%,9月下旬科创50指数单日涨幅达3.38%,消费电子、算力等科技板块领涨市场。外资用脚投票,北向资金持仓市值较一季度增长超20%,MSCI中国指数13.5倍的估值凸显全球资本对中国创新资产的青睐。这种结构性行情,精准映射了阿吉翁与豪伊特模型中“创新催生新产业价值”的核心机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