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名现象古来有之,由此引发的趣谈与误会也不少。与历史名人重名,未必是件好事,这会让重名者的个人光辉,始终被掩盖在名人的光环之下,除非此人也能取得巨大成就,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卫青,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后名为卫青的将军,恐怕就很难出名了。细查史料,会发现明朝前期还有个卫青,也是大将军,早年作为百户长,驻守蓟州。朱棣在北京发起靖难之役后,很快就攻陷蓟州,卫青很识时务,立刻向朱棣投降,后来跟着朱棣,为永乐时代立下汗马功劳。朱棣以及之后的多位皇帝,都让卫青驻守山东,防御外敌,特别是抵御倭寇入侵。卫青作战十分勇敢,《明史》有记载:“卫青等当承平时,不逞窃发,列城扰攘,赖其戡定。虽所敌非坚,然勇敢力战,功多可纪”。卫青的次子卫颖也是军功赫赫,被朝廷封为宣城伯。此后,卫青的后代都是明朝的贵族,宣城伯的爵位传了两百年,在第八代才终结——1644年,明朝灭亡之时,第八代宣城伯卫时春携全家男女老少一起,投井而亡,壮烈殉国。
在新莽政权的创建者王莽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另一位王莽更加有名——汉武帝后期负责宫廷防卫的王莽,他深得皇帝宠幸。到了新莽时期,重名的问题愈发严重,因为王莽推崇单字名,人们起名几乎不会用双字,造成大量王、刘之类的人口大姓出现重名现象。
汉末三国时期,也流行单字名,若非稀有姓氏,重名在所难免。比如,提起张苞,人们普遍会想到张飞的儿子。其实,东汉末年还有一个张苞——在李傕郭汜之乱时,张苞是李傕的部下,但他背叛了李傕,其后投靠郭汜,不知所终,在《后汉书》里,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汜与傕将张苞、张龙谋诛傕,汜将兵夜攻傕门。候开门内汜兵,苞等烧屋,火不然”。
蜀汉五虎将之一的老将黄忠,早年经历不详,刚在历史舞台上登场,就是中老年状态,这也让很多人误将另一位黄忠的事迹搁在他的身上——曾做过汉末大儒申屠蟠的门客的黄忠,只在历史上一闪而过,他老家在陈留(现为河南开封),而名将黄忠是南阳人,虽然也属于今天的河南,但两地相距甚远,不可混为一谈。
宋末元初,还有一位与张飞同名同姓的将军,出身草根,在福建反元义军首领陈吊眼部下,坚持抗争,反对元朝统治。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陈吊眼被元军杀害,张飞继续与元军周旋,英勇作战,直到一个月后被元军擒获,壮烈赴死。
汉朝、唐朝皇帝多为单字名,且刘、李为大姓,难免会有人与皇帝重名。当然,在同一时期,是不可能有臣子或百姓与皇帝重名的,在古代,避讳可不是一件小事。但在皇帝使用这个名字之前的同一朝代的重名现象,或者两人非同一朝代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西梁尚书仆射刘盈,与汉惠帝刘盈重名。十六国时期的汉赵代王刘恒,与汉文帝刘恒重名。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刘欣,与汉哀帝刘欣重名。只活了两岁、死于襁褓之中的汉殇帝刘隆,与在他之前、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刘隆重名。同样短命的汉冲帝刘炳的名字,在后世也有出现,金朝、明朝都有官员叫刘炳。汉献帝刘协,虽然名气很大,但后世也有人用此名——北齐时期有个将军名叫刘协,为人豪爽,孔武有力,《北齐书》有记载:“少好弓马,率性豪侠”。
与唐朝皇帝重名的人,更有不少,大约是因为“李”为大姓,而唐朝皇帝也常是单名。唐朝弘治年间的进士李显,与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重名。明朝末年海商李旦,与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重名。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豫,与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重名。武则天时期的诗人李适,与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重名。另外,唐宪宗李纯,也有前人与他重名,活跃在十六国时期的李纯,是前秦的大臣,是陇西李氏的代表人物。元代忽必烈时期的大将李恒,官至参知政事,参与过灭宋战争,他与唐穆宗李恒重名。
不同时期的重名,顶多提供谈资。而同时期的重名,可能会带来误解。据《西京杂记》记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就是“毛遂自荐”的典故里的那个毛遂,本来活得好好的,也深受平原君的宠爱。然而,有一次消息传来,有个也叫毛遂的人坠井而死,让平原君悲痛万分,直呼“天丧予矣”。后来,平原君才搞明白,此毛遂非彼毛遂,算是虚惊一场。
(黄西蒙)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