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河北邯郸吴女士模仿网络方法去除保温壶的水垢,不料壶内高温液体突然喷出,造成面部烫伤。据介绍,吴女士在保温壶里放了白醋和糖,大约过了1分钟,她查看水壶里的水垢有没有化掉,结果“嘣”的一声,水壶爆了,水喷到了脸上。
如今打开各种网络视频平台,传授生活“妙招”的博主有很多,“妙招”的覆盖范围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妙招”看上去既能帮人省钱,又简单易做,彰显出博主很聪慧,印证了“高手在民间”。然而,某些“妙招”在实操中是否真正有效暂且不论,其暗藏的各种安全风险须引起高度警惕。
上述事件中,吴女士模仿网络“妙招”被严重烫伤,就是这类“妙招”暗藏“刺客”之一例。对此,首先要厘清究竟是谁的责任——是吴女士化学没有学好导致操作失误,还是“妙招”博主讲解不专业、没有尽到安全提醒义务?如果是吴女士责任,她要为轻信和盲从买单;如果博主有责任,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妙招”本身而言,需要化学知识打底。用化学老师的话说,“白糖加白醋混合煮沸后,应静置5分钟左右,静置是为了冷却液体。不冷却的话温度太高,生成气体速率快可能会导致沸水喷出。”如果吴女士了解这一化学知识,自己不至于被烫伤;如果博主具备专业知识并详细讲解,吴女士受伤或许也能避免。
更重要的是,如果网络“妙招”中涉及化学、物理知识,在实操中存在安全隐患,无论是博主还是短视频平台,都应该提醒网友注意辨别、谨慎操作或警惕安全风险。如果屏幕上尽到了提醒义务,博主与平台方当可减轻责任或免责,反之则需承担相应责任和连带责任。所以说,这个案例给有关各方都上了一堂安全警示课。
网络“妙招”虽然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知识,但有的所涉安全风险并不小。作为网友,从网络“妙招”中去学习精神可嘉,但不能盲目实操,特别要注意相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毕竟,“妙招”博主未必都懂化学知识,也不是每次实操都能确保安全和幸运。
从传授“妙招”博主的角度来说,无论“妙招”缘于自身的实践,还是借鉴其他人经验,都应该了解相关化学知识、物理知识,避免误导网友造成受伤,也避免给自己惹祸上身。同时,各短视频平台应从中吸取教训,对“妙招”类短视频加强规范管理,并尽到安全提醒义务。
生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不少网络“妙招”其实就是小技术、小窍门,不管是有效性还是安全性,都需要相应的技能知识作为支撑。这就需要相关博主充分了解每个妙招的技术或知识原理,并进行反复实操,才能通过短视频公开传播。否则,如果误导网友实操受伤,“妙招”就变成了“杀招”,博主或难逃担责。
相关博主与短视频平台分享“妙招”知识,在收获流量的同时,必须尽到必要的提醒义务。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妙招”博主讲解很简单,没有普及知识原理,也没有提醒安全风险,这都是博主专业知识欠缺或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同时,短视频平台也要严格履职尽责,依法依规加强内容审核,防止问题“妙招”内容蒙混过关危害网友。
文/冯海宁
编辑/ 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