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9日晚上19点,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由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摘得。旅匈作家、翻译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讲课教授余泽民曾翻译过拉斯洛的《撒旦探戈》等多部作品,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跟他(拉斯洛)现在通话,根本就聊不上,我只是向他道贺了。”
新晋诺奖作家拉斯洛
余泽民透露,原本约在10月15日中午,到拉斯洛家里给他做中餐,两人一块餐叙的。“现在他获诺贝尔文学奖了,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如期见到他,估计他这几天忙得要命。”余泽民说道。
他还向北青报记者表示,他翻译的拉斯洛另一部作品《温克海姆返乡》即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有点像《撒旦探戈》的续篇,讲述了一个老男爵从巴西回到匈牙利,然后又卷入一场各种各样的骗局。
谈及与拉斯洛的交往故事,余泽民称,还得从拉斯洛与中国的缘分说起。1991年,拉斯洛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到访中国,回匈牙利后写了一本游记体的短篇小说集《乌兰巴托的囚徒》,这是他关于中国的第一本书。
“1993年春天,我在塞格德第一次见到拉斯洛,他就兴冲冲地将《乌兰巴托的囚徒》这部小说集送给我,当时我一句匈语都读不懂,只能用英语沟通。我问他《乌兰巴托的囚徒》书名的来历,他简单告诉我,他从蒙古去中国时遇到了麻烦,曾被困在乌兰巴托。”余泽民回忆道。
他还记得,那一次见面,拉斯洛就说希望有朝一日跟他一起去中国。这个愿望在1998年初夏实现了。“当时,拉斯洛拿着他制作的李白足迹地图,我陪他一路追寻李白的足迹,从洛阳到西安,再去四川,到了长江坐船顺江而下,辗转好几座城市。”余泽民说道。
他还与拉斯洛一起走访了中国的两家出版社,洽谈《撒旦探戈》版权合作事宜。回匈牙利后,拉斯洛把这次中国之旅写成一篇长文《只有漫天星辰的天空》。
2005年开始,余泽民在《小说界》杂志开设“外国新小说家”专栏,第一期介绍的就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发表的作品是《茹兹的陷阱》。两年后,他还在栏目里发了一篇他的散文《狂奔如斯》。
作家阿乙是余泽民的朋友,他有幸参与了余泽民翻译的《撒旦探戈》中文版分享会,并得到原著作者拉斯洛的签赠。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拉斯洛的这部《撒旦探戈》作品带有非常浓重的卡夫卡的色彩,非常阴郁,如果各位读者中有亲人曾经在三线城市工作过,当过知青,或者下过煤矿的话,看这本小说会非常有共鸣。
在余泽民看来,拉斯洛对卡夫卡的崇拜和继承不言而喻,在《撒旦探戈》的正文前,他用卡夫卡《城堡》中的一句话做引言:“那样的话,我不如用等待来错过它。”他多次在采访中明确地说,卡夫卡是他追随的文学偶像。“我在他的作品里还读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过他写得要比《罪与罚》更狠,他在作品中展现了贫困、绝望、污浊和黑暗之后,并没有给出解脱和救赎之路。”余泽民坦言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