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缓解“节后综合征”的建议值得认真听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09 18:46

国庆假期已结束,有网友表示,一要上班就心情不好,提不起精神。北京安贞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谢江介绍,这种现象就是“节后综合征”。还有医生表示:“节后综合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而是生活节奏与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钟紊乱、心理压力增加而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另有医生建议,刚上班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强度的工作,以免加剧节后综合征的症状。

这条建议利于消除“节后综合征”,每位职工都应该从中有所领悟。“节后综合征”是生物钟与心理状态的双重紊乱,若职工强行投入高强度工作,可能加剧失眠、疲劳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通过主动调整工作节奏,职工可逐步恢复规律作息,减少咖啡因、酒精依赖,促进血清素分泌以稳定情绪。这种自我管理不仅是对抗节后综合征的直接手段,更是培养长期健康工作习惯的契机。

问题在于,对于上班工作量安排,职工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即使有医学的建议作为支持,但用工单位若忽视这一建议,仍安排高强度任务,职工便难以自主调整。尤其是,某些行业在节后立即进入项目冲刺期,职工即便意识到需要适应期,也不得不强行投入工作。这种“建议虽好,执行难”的困境,凸显出用工单位在决策中的主导地位。职工的个人意愿与实际工作安排之间的矛盾,是这条好建议落地的主要障碍。

作为工作安排的决策主体,用工单位有责任根据职工的身心规律调整工作。“节后前三天少干活”既能减少职工因突然高强度工作引发的身心不适,又能通过有序过渡帮助职工逐步恢复工作状态。用工单位若能主动采纳这一建议,实质上是在履行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合理关照义务,符合《劳动法》中“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

其实,职工在适应期减少高强度工作,能降低因疲劳导致的失误率,提升工作质量。比如,避免因注意力涣散引发的操作失误、沟通误差等问题,减少单位因返工、纠纷等产生的隐性成本。用工单位主动调整工作节奏,还能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率。当职工感受到单位对其身心健康的重视,更可能以积极态度投入后续工作。这种人性化管理还能提升单位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从而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上班前三天少干活”的建议,表面看是调整职工工作节奏,实则涉及用工单位的管理理念转型。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维下,用工单位若能认真倾听这一建议,摒弃“唯效率论”的短视思维,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职场生态。这既是对职工权益的切实保障,也是用人单位的长远投资。

文/时本

编辑/ 贺梦禹

相关阅读
重要提醒 本周六上班!四招教你轻松应对“节后综合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8
四个信号警惕“节后综合征” 专家支招帮你尽快调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8
节后综合征,怎么破?
江苏疾控 2025-02-08
​如何摆脱“节后综合征”?“人民”专家给您支招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06
一种说法 | 克服“节后综合征”,关键要积极调整状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05
北青快评|滴答滴答,莫让岁末综合征给心灵增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1
健身不能“速成”,小心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健康上海12320 2024-08-21
出现节后综合征,这些方法让你“满血复活”
健康中国 2024-02-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