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柔韧之力 创见未来”为主题,首创“论坛+品牌展+嘉年华”全场景互动模式,致力打造中国首个全方位女性品牌体验平台。论坛期间,新华网文化频道、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博士对主办方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女士进行了深度专访。
袁思陶: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创办于2014年,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十届。请问天下女人国际论坛最初创办的契机是什么?
杨澜:从2005年开始,我就带领团队制作了一档电视节目,叫《天下女人》。当时我就有感于女性的故事没有足够的平台来展现。因此,我们节目那时的定位就是说出女性的故事、表达女性的观点。这个节目做了将近五年的时间。也是在这个节目上,我第一次提出了“幸福力”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把那种“被动地等待幸福的降临”变成“主动地去创造幸福和分享幸福”的能力。
到了2014年,我就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触及到更多的女性,能够来探讨更多的女性议题和社会议题。这就是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发起的初心。
之所以要办一个国际论坛,是因为在我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我看到中国女性在社会当中发挥的作用没有被很好地传递到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圈中去。比如,国外很多人还认为中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或参与工作的比例不是很高。当我告诉他们,中国48%的大学生、50%以上的研究生都是女性,中国女性的劳动参加率是70%以上的时候,他们都感到非常得震惊。
所以我希望借助于国际女性论坛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更多国外的朋友了解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这也是论坛发起时的一个初衷。
杨澜在论坛现场
袁思陶:十年来,论坛从主题上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和趋势?
杨澜:从那时到现在,我们的选题可以说是与时俱进。我们不断地根据每一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来提出相切合的女性议题。比如,最早的“选择的权利”是讲每一个女性应该有平等地去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而不只是去适应社会对她的种种期待和评判。又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来临,我们提出了如何去拥抱新的科技和经济的模式来创新和创业的话题。再比如,在三年疫情当中,我们提出的话题是如何面对巨大的挑战去破局的能力。
可以说,每一届的天下女人国际论坛的议题都是和当年或者这前后发生的重要的社会经济话题相关的。
袁思陶:本届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以“柔韧之力 创见未来”为主题。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主题?您希望通过这一主题传达怎样的女性精神或理念?
杨澜在论坛现场
杨澜:在过去的一年当中,身边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这让我认识到人们的内心需要有一种建设。如果我们过于僵硬,不能够去接纳变化;如果我们过于脆弱、孤立,不能够连结成一个韧性的网络,那么其实我们是很容易崩溃和被击垮的。一方面,我希望更多地加强姐妹们身心的韧性,来面对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压力;另一方面,我觉得女性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情感中枢,当女性都更有这种心理的韧性的时候,我们社会的、家庭的韧性可能也会得到一个提升。就是人和人之间,是需要去相互鼓励、相互支撑的。这是我们这次提出这样一个主题的初衷。
我在论坛开场演讲中也谈道:“世界经纬万端,我自柔韧生长。”在这个AI重塑文明形态的时代,女性特有的,融合了适应性、创造力和情感智慧的柔韧之力,正在成为文明突围的关键变量——这正是"柔韧之力"给予时代的最深刻的启示。
杨澜在论坛现场
袁思陶:本届论坛有哪些精彩内容令您难忘或回味?
杨澜:这次论坛,我从每一个嘉宾的身上,无论他们是分享个人的人生故事,还是带来学术研究的成果,都给我很多的启示。比如说我在我们的几位“中女”姐姐的身上,看到了她们的人生历练和人生智慧,对于年龄、对于失败、对于挫折失利的一种坦然面对的气度、格局,以及顺势而为地去寻找新的生机和机遇的那种智慧。我觉得都为姐妹们带来了心灵的感动和智慧的启迪。同时,我也很欣赏我们嘉宾中的一些学者、专家、职业女性给我们分享她们在各个行业当中如何去不断地创新的。比如,如何利用AI来做中国产品的出海、如何利用AI来做医疗的这些时代模式的更新迭代,如何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来告诉我们心理韧性究竟是如何产生、如何培养的。我觉得这些理论,也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支撑的。
袁思陶:作为资深媒体人,您如何看待AI时代传媒生态发生的变化?
“MADverse摩境数字艺术空间”现场
杨澜:我所处的职业黄金时期,正是中国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也主持过或者是制作过一些非常创新的第一个出现或者是具有唯一性的节目,从《正大综艺》到《杨澜访谈录》到《天下女人》再到《新生万物》等等。
但是过去的模式是基于内容创作和广告赞助的平台模式。而今天这个生态已经被改变了,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一开始的时候是会有一种失落感,因为声音太多元了。基于过去在主流媒体的那种内容生产的经验,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这时候就需要做心态的调整。
我觉得要主动地去拥抱变化,去不断地尝试。一开始尝试的时候也会听到很多质疑,甚至批评的声音,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在告诉我们要调整尝试的方法或者途径,并不应该因此就固守成规。在尝试的过程当中,我是有一种虚心学习的心态的。
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现场
同时,我发现媒体在发生的转变,是从过去离身性的媒体变成具身性的媒体。基于我在做人工智能的纪录片时所积累的对于这些行业的一些洞察和对于这些行业从业者的一些了解,让我能够比较早地认知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个空间,空间就是一个媒体,每一个人的五感都是具有信息的含量和信息的传播能力的。所以,我提出了“空间即媒体,用户即内容”——这样一个新的媒体认知,也在这个基础上创办了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创办了MADverse(摩境数字艺术空间)这样一种都市更新的文化体验场。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行业当中比较领先、比较创新的尝试。
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现场
我也看到中国巨大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制造能力,走向海外是必然趋势。我们的产品在走向海外的时候,不能够仅仅靠物美价廉来争取市场,而是需要打文化的牌。所以在这个时候(2024年),我就推出了“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希望能够在主流社会的殿堂级上展出中国的原创能力,其实也是助力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产品走向海外。
“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在巴黎举行
袁思陶: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实际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杨澜: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你要去学习,然后去感知、去洞察、去分析,看到新的潮流和趋势是怎样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要放弃自己做媒体的初心。
二十五年前,我创立阳光媒体集团的时候,我们的使命就是“沟通世界,点亮生活”。我觉得到今天它都不过时。沟通世界是我们的专业,点亮生活是我们的一种愿景,最终还是要让大家的生活品质能够得以提升。所以,我觉得这种坚守和方法的变通,它是不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现场
在今天这个时代,从商业模型来说,阳光媒体集团也从过去的一个优秀的内容制造者,依靠单一的广告赞助的模式,变为了传媒+教育、传媒+商业、传媒+会展——这样新的一种更加丰富和相互支撑的业态。
袁思陶:前面您提到了去年在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推出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众所周知,您多年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方面做出过很多努力,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杨澜在“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上向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介绍展览
杨澜:因为我常常要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文化究竟是什么,这让我会用不同的角度来反观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根脉。
往往是我们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还记得我刚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讲社会治理的一门课,老师冷不丁地就问我说:“杨澜,你从中国来,你来介绍一下孔子对于社会治理的理念。”我一下子就蒙在那里了。因为外国人会认为你应该了解孔子、应该了解儒家的社会治理理念。但是,真让你用几句话就把这些都说出来,好难。我突然间就发现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了解得太肤浅了、太不系统了。
这里面有两道难关:第一个是如何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第二个是你还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和沟通者,你必须要迈过这两道门槛。这也是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杨澜与外国友人交流中
袁思陶:您认为该如何突破这两个难关呢?
杨澜:我觉得首先要从故事入手,要变成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当我用中国的茶文化来讲我们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当我把陶瓷工艺当一个故事来讲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时,外国朋友马上就会明白你在说什么。
其次,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理念翻译成当代的语言。比如“天人合一”,就是对应了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比如匠心精神,对应的就是今天创新创造的理念。当你完成了这些理念的对接和转换时,你的讲述一下子就变得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了。
编辑/ 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