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弦歌|展出300多件国内外文物精品 北航博物馆见证中国航空航天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09 12:32

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以下简称“北航博物馆”),是一座专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博物馆。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座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是在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飞机结构陈列室和飞机机库基础上扩建而成。馆区面积约8300平方米,有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四个展区,展出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

北航博物馆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对喜爱航空航天历史的人们和好学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座常来常新的博物馆。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触摸人类向天空、向宇宙探索的历史,还能学习到专业知识,更能上一堂有关新中国航空航天人白手起家、奋斗进取的思政课。

博物馆里的历史课

近日,在北航博物馆里,北航宇航学院教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正在为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现场授课。当天,正在研学途中的近300名来自青岛58中的师生也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认出桂海潮教授后,他们瞬间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眼镜航天员”团团围住,共同聆听他讲授关于航天服以及航天的相关知识。

除了时不时惊喜亮相的资深专家,在北航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各种飞机。这里展出的300多件航空航天文物,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航天展品,均属国内外公认的精品。

从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B夜间战斗机(即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黑寡妇”战机),到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垂直与短距起落的鹞式战斗机,从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到中国第三代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歼-10,再到天宫空间站模型等珍贵展品……这些展品背后都蕴藏着鲜活的历史。

这些展品展示了航空航天的顶尖技术,从精密的飞机结构到先进的航天飞行器设计,每一处都彰显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见证了人类对天空的不懈探索,更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沧桑巨变。因此,这里成为很多航空迷、军迷心目中的“圣地”,也是公众了解相关历史的上佳场所。

博物馆里的专业课

北航《航空航天概论》课程从1952年建校时就开设了,是和学校共成长的一门最具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也是每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作为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航博物馆是这门国家级精品课以及飞机设计核心专业课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

例如在《航空航天概论》现场教学中,每个课程班分五个小组,在博物馆里分别进行飞行器发展史、飞行原理、发动机、机载设备、构造等五个板块的互动式实物教学。教师近距离演示、讲解,学生可零距离触摸、直观感受和亲自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使抽象变直观、变生动。

“这座博物馆是我专业理想萌芽与生长的地方。”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润雨瑄告诉北青报记者:“大一那年,《航空航天概论》课带我叩开了空天领域的大门,老师在这里带我们认识飞机的机翼、起落架、发动机等零部件,为我们讲解设计中‘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安全、更舒适’的巧思,在实物旁的讲解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作为学习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润雨瑄从“航概”课上认识飞行器部件,到如今能将所学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产品,每一步成长都与北航的空天教育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她在这里学习到了师长们不差毫厘、严谨求实的作风和空天报国的志向,是一代代北航人传承的宝贵财富。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除了飞机,北航博物馆里的另一种馆藏珍品,是16台涵盖不同时期、型号和种类的航空发动机。从钱学森称之为“长中国人志气”、解决二代机空中熄火“卡脖子”难题的WP13型发动机,到有北航贡献、解决我国直升机进高原“卡脖子”问题的WZ6C型发动机,从全世界唯一由高校(北航)研制并投入使用的涡喷-11发动机,到装备歼-10、歼-11A等第三代战机的涡扇发动机,它们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无数先辈凭借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的历程。

新学期伊始,北航教授、87岁高龄的刘大响院士在这里为研究生新生上了一堂思政课。他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总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堂思政课上,老院士不仅为同学们讲授了发动机设计制造的知识,也讲述为了摘取航空发动机这颗工业界“皇冠上的明珠”,一代又一代北航人和中国科学家为之奋斗的难忘故事,勉励青年学子要自力更生、开拓创新,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丽莎则通过生动的案例,为同学们讲授以“赓续传承航天精神,谱写航天强国新篇章”为主题的思政课。“北航的思政课教师要能让航天精神‘从天边来到学生身边’。”这位青年教师表示。

“大国重器,源在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旁观了桂海潮教授讲课的青岛58中高一学生苏煜馨说,参观北航博物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投身于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先辈们,不断进取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赤诚的爱国之心。“我会记住桂海潮老师给我们的学习建议,更会牢牢记住今天在北航博物馆的所见所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 汪浩舟
摄影/ 袁艺

相关阅读
登上真实战斗机!北航博物馆周系列活动向校内外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9
学术吸引力+超硬核馆藏+拓宽社交圈 高校博物馆悄然成为青年打卡胜地
北京青年报 2025-03-17
北航举办校园开放日 新增四个本博贯通培养试验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6
“北航氢动一号”全电航空发动机完成首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同班同寝室考上同专业 贵州仨小伙北航报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9
视界 | 探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新华社 2023-08-12
北航青年科协成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5
把论文写上蓝天!北航举办第八届航天文化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