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颐路两侧的银杏树,成为秋日里一抹亮色。 摄影:阎彤
海淀区有条著名的道路,原名白颐路,是从白石桥到颐和园的必经之路,如今更名为中关村大街和中关村南大街。这条路,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先从白颐路的起点——白石桥说起。上学时,这座桥我不知走过多少次。它本是一座普通的白栏杆桥,毫无特别之处,却日复一日地承受着车轮的碾轧与行人的踩踏,默默地横跨在长河之上,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这座桥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当时名为“小白石桥”。清代时予以重修,更名为“白石桥”。它最初由米黄色花岗石板筑成,桥宽仅6米。为何要修建这座桥?据说,如今国家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在元朝时是大护国仁王寺,当年香火十分旺盛。但寺庙与外界被高梁河(现也称长河)隔开,前来朝拜的人需绕远路从东面的高梁桥过河,极为不便。于是,人们在大护国仁王寺门外用白色石块修建了一座跨河小桥,俗称“白石桥”。没想到,这座小桥一存就是数百年,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
白石桥北有一条路,可通往魏公村。1982年,白颐路第一次改造,施工方在原桥旁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命名为“白石新桥”,此后两座桥并行使用。1997年,白颐路再次改造,有着700年历史的老白石桥最终被拆除。
当时我就在施工现场,亲眼看到老桥由巨大的石块构成,拆除时每一块石块都被编了号,随后运送到博物馆,计划重新搭建保存。这座桥虽形制简单,却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与无数重大事件。看着它被拆除,我不禁浮想联翩:白石桥虽不起眼,没有赵州桥的古朴厚重,也没有十七孔桥的柔美灵动,随着白颐路改建工程推进,被送进了博物馆,一座崭新的大桥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
白颐路海淀镇以南的路段,在清代就已形成,是当时从城里前往海淀镇的重要通道之一。1936年,这段路被修成砾石路,20世纪50年代,它被扩建为通向西郊的主干道,并铺设了沥青路面。整条白颐路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向北途经魏公村、海淀黄庄、中关村,到海淀镇后向西转折,在北京大学与海淀镇之间通往颐和园。因此,白颐路实际由白石桥路、海淀路、颐和园路三段组成,如今则更名为中关村南大街与中关村大街。
几十年前,我在北大附中上学时,对中关村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关村在清朝时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墓葬地。早在明朝,太监们就开始在这一带购置“义地”,逐渐形成了专属太监的墓葬区。那些年老出宫、无依无靠的孤苦太监,便寄居在此地,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日里则为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由于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这片地方便被叫做“中官坟”。
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地兴建中国科学院,“中官”被改名为“中关村”。20世纪60年代我上中学时,有不少同学就是科学院工作人员的子女,但当时周边仍是大片农田,我们的学校就被田野紧紧包围着。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科技园区迅速发展。更让我感慨的是白颐路的巨大变迁。1964年我在北大附中上学时,白颐路更像一条乡村小路,两旁是大片农田,只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农业科学院、友谊宾馆、海淀医院、海淀邮局、海淀剧院、北京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单位建筑较为显眼。当时的魏公村、海淀镇,没有高楼大厦,大多是低矮的平房店铺。
1982年,白颐路进行了一次改造拓宽,修成双向四车道,宽度比原来增加了一倍。但直到1997年,这条路仍采用明沟排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而那时,白颐路两旁已建起成片的高层建筑,国家图书馆、中关村科学城,以及密集的尖端技术产业区都聚集在此,原本的道路早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需求,再次改造成为必然。
1997年3月至10月,白颐路启动了大规模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白颐路彻底换了模样:平整的路面熠熠生辉,洁白的道牙整齐美观,挡土墙与方砖铺就的人行道让人赏心悦目,凌空架设的过街天桥如同街头彩虹。白颐路以充满现代气息的崭新姿态,生动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此外,白颐路曾给人们留下美好记忆的,还有路边的大杨树。1997年改造之前,白颐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树,它们参天而立、遮天蔽日,身姿伟岸挺拔,气质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着自己:寒冬时抵御狂风沙尘,盛夏时遮挡炎炎烈日,为行人与车辆带来阴凉与清爽。那时的白颐路,是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人、车穿行其间,宛如在林中漫步,曾是首都绿化最好的城市道路之一。
过去的白颐路,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它的变迁,是古都北京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更是祖国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