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以“月满新鲜・四Jing养正”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习惯节暨中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全校学生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味与科技感的成长盛宴。
用AI画玉兔、用科学解月相、用音乐谱中秋……活动中,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科学、美术、音乐三大学科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中秋主题课堂,让传统节日学习焕新活力。美术课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使用AI绘画工具,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统意象转化为创意数字作品;科学课中,老师运用自制教具趣味讲解月相变化,拆解“中秋月为什么最圆”的科学原理;音乐课上,师生借助智能编曲软件,将传统节日关键词联合学校的特色短语谱成现代旋律。
在习惯节启动仪式环节,学校以“文脉彰鲜・四Jing养正”为核心,围绕“敬(尊敬)、净(干净)、静(安静)、竞(竞赛)”四大习惯维度,明确各年级具体养成目标,让习惯教育有标准、可落地。其中,各年级通过“习惯点发布+学生互动”的班会形式,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学生们还通过小组讨论、自评互评,分享“如何做到课间安静不喧哗”“怎样保持个人仪表整洁”等小妙招。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从“活动式推进”转向“常态化落地”,让习惯养成标准更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增强趣味性与记忆点,各年级专项教研团队在研发《四 Jing 文化习惯养成点》时,创新以“童谣”为载体,打破传统习惯要求的笼统化表述。团队充分调研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接受度、行为认知水平差异,围绕“敬、静、净、竞”四大文化内涵,为每个年级量身打造专属童谣式习惯标准,让抽象的文化理念变成朗朗上口、便于践行的具体指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既能在科技中感受传统之美,又能在习惯养成中夯实成长根基。”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周育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教学,依托科学教育副校长的专业资源,推动四Jing文化从“活动要求”转化为“日常自觉”,让每一位新鲜学子在文化滋养与科技启蒙中全面成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 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