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小记者团的同学们身着整齐校服、手持采访本,朝气蓬勃地现身2025北京动画周现场。作为北京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动画产业盛会,北京动画周汇聚了国内外优质动画IP、顶尖创作团队、前沿技术企业及众多行业从业者,为行业交流与大众体验搭建了重要平台。此次,同学们围绕“探索IP生态,践行融媒素养”主题开展“小记者”采访实践活动,在这场动画盛宴中开启了深入产业、感知文化的学习之旅。

目标明确,直击产业核心
活动前,在班主任王亚楠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他们不仅了解了动画IP的基本概念和产业链构成,还分组拟定了详实的采访提纲。带着问题与思考,同学们走进展馆,目标明确地分为多路“采访小分队”。与IP版权方的创作、运营人员和IP需求方展开了深度对话。这些触及商业本质的提问,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背后,是严谨的市场逻辑与精密的商业运作。

在本次“精准链接,价值共创”动漫IP交易洽谈会上,我们采访了多位IP需求方代表。他们高度肯定了这种1V1精准对接模式,认为其能高效链接优质版权方,显著降低了寻求合作的时间与沟通成本。
需求方强调,其核心目标是寻找能实现“价值共创”的IP,不仅看重粉丝基础,更追求IP内涵与自身品牌战略的契合,以期通过深度合作,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提升品牌价值。
此外,在洽谈区外的展览中,一款仿生机器狗也吸引了大量关注。亲自上手操控后,我发现它的动作十分灵敏,功能多样,展现了科技与互动娱乐结合的创新活力,恰如IP产业通过跨界合作所迸发的无限可能。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北振豪
沉浸式体验动画周,我被缤纷的作品和热闹的氛围深深吸引。尤其采访IP版权方时,他们分享了精心运营与创意IP的故事,让我既惊叹于其商业智慧与创新力,又感动于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这种敬佩与共鸣交织的情感,让我体会到动漫产业的活力与温度。对中国动漫的未来,我有一个简单预测:随着技术提升和原创内容崛起,它将更趋国际化与多元化,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总之,这次展览让我满怀喜悦与希望,深感中国动漫的无限潜力。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刘芊墨

全面视角,感悟展会生态
同学们还将采访视角投向动画周台前幕后更全面的工作。他们采访了展馆工作人员,了解一场大型文化活动背后,从策划、布展到安保、服务的庞大系统工程,深刻体会到“台前幕后”的辛勤付出与协同合作的价值。同时,同学们还主动与现场观众交流,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感慨万千的银发族,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情与反馈,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动画艺术连接情感、服务人民的文化力量。

我们选择采访展位的运营人员。他们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产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最大的收获。这让我很受震动。任何一款吸引人的科技产品或成功的IP背后都是团队无数次调试和坚持的结果。那些让我们惊叹的动画画面,其实“藏着无数次手绘的修改和对细节的较真”。看来,无论是搞技术还是做动画,想把一件事做好,都离不开这份热爱和匠心。
这次动画周之旅,让我最着迷的,正是这种科技与文化的奇妙融合。动画IP赋予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情感上的共鸣,而AI技术则像一支神奇的画笔,让这些创意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得以实现。作为人工智能实验班的一员,我不仅感受到了科技的硬核魅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创意的柔软力量。这次采访体验的经历,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既有科技锋芒,又有人文温度的作品。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海昊玥
在展厅内,我与多位参观者展开对话,倾听他们与国漫的故事。一位与父母同来的小姑娘,眼神明亮地分享着对《罗小黑战记》的喜爱:“我喜欢罗小黑,它不只是可爱,还拥有强大的实力,跳出了单一萌系角色的框架。”当谈及对国漫的看法时,她语气中满是自豪:“现在国漫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特别骄傲!”
另一位观展的姐姐,则向我讲述了动漫给予她的力量:“我一直很喜欢动漫,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它就像一束光,帮我驱散阴霾,让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动漫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人,都能在动画的世界里找到共鸣——孩子为角色的可爱欢呼,成年人因故事的内核触动。或许,这就是北京动画周的意义。这次经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要努力学习。用中国动漫,讲述中国故事。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栾思颖
我们小组分工合作,采访了几位观众。一位年轻观众说,他最喜欢的动画是《长安三万里》,这部作品展现了众多唐代群贤的人生转折和重大历史事件,还将48首唐诗的意境视觉化,给他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其中还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观众说,他最喜欢的是《白蛇:浮生》。影片展现了中国文化里的世俗精神,还将宋代临安的市井风貌、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讲述了一场充满中式爱情里忠贞与浪漫的白蛇故事,很好地弘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有同感。动画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精神,通过动画还可以使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让动画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语言”。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马虹煜



成果丰硕,践行育人初心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带着满满的笔记与深深的触动走出展馆。采访活动让不仅拓宽了他们对动画产业的认知边界,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技与人文交融的魅力。从精准的行业对谈到温情的观众交流,从震撼的科技展示到动人的创作故事,每一位小记者都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国动画的理解,也在心中悄然种下关于未来、关于创造的种子。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北京动画周展馆。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动画,还是智能机器人,都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惊叹的是“咖啡拉花大师”。它的机械臂纤巧而稳定,完美复刻出了我们学校那枚复杂而熟悉的校徽!轮廓分明,细节清晰,当最终成品呈现在我眼前时,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次采访让我大开眼界。动画不仅是会动的图画,更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每一个生动的角色背后,都凝聚着创作者无数日夜的心血。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唐婧涵
我们小组7人同游动画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小邢沉醉于原画手稿的精妙线条;小张则对动态捕捉技术惊叹不已;小王见到童年偶像时热泪盈眶。但我们一致认为,最震撼的是沉浸式体验区。当熟悉的角色通过尖端技术“活”过来,与我们互动时,那种打破次元壁的感动与惊奇,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动漫不仅是艺术,更是能连接所有人的“魔法”。这次经历,让我们对国产动画的未来充满了共同的期待。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邢梓宸、张华夏、王麒沣
踏入北京动画周的展馆,仿佛瞬间坠入一个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入口处的巨型屏幕轮播着国漫经典与新作混剪,《大圣归来》的金箍棒与《深海》的粒子水墨交织,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拍照。
创作者集市里,独立动画人正演示手绘原稿的创作过程。有位姑娘用平板实时将观众的简笔画变成会动的角色,我涂鸦的小猫被她添上翅膀后,竟在屏幕上扑棱棱飞进了“自制动画宇宙”。午后,主舞台响起《罗小黑战记》的BGM,观众席瞬间变成大型合唱现场,连保安大叔都跟着节奏点头。
离场时,我抱着一摞限定明信片,回头望见夕阳给“中国动画百年”主题雕塑镀上金边。这场展览像一场流动的盛宴,让每个年龄层的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动画记忆一一科技与情怀碰撞的火花,原来可以如此动人。
——北京第二十四中学 王一涵



编辑/ 胡克青

